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美育是智慧樹

美育是智慧樹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7 12:16:30

美育是智慧樹?來源:學習時報美育不僅溫潤心靈,而且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回信時,對“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再次強調要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全面把握新時代美育的價值,對于進一步做好美育工作、完善教育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美育是智慧樹?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美育是智慧樹(美育讓生活更美好)1

美育是智慧樹

來源:學習時報

美育不僅溫潤心靈,而且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回信時,對“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再次強調要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全面把握新時代美育的價值,對于進一步做好美育工作、完善教育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美育是更高層次的需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的需要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馬克思指出:“由于人類本性的發展規律,一旦滿足了某一範圍的需要,又會遊離出、創造出新的需要。”人的需要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社會交往狀況相聯系。在經濟不發達的社會,人們為了衣、食、住、行而奔波,生存需要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到了經濟相對發達的社會,人們就會産生更高層次的需要。審美的需求就是随着人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出現的,也是随着人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美”字當頭,其中蘊含着對美的追求、對美的期待、對美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還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之外,期盼獲得更好的教育、更優美的環境和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因而,在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奮鬥目标中,美育的作用不可或缺,隻有人們能夠發現美、感受美、體悟美、把握美,才能在“美”的享受中獲得更多幸福感。

美育是對“完整的人”的塑造,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寫道,“美育使人成為一個全面的完整的人”。美育,從本質上來說,是對人的教育,使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健全的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首先,美育有助于人的活動的全面發展。人類的活動可以分為兩類,即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和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審美活動作為一種改造思想、改造自身、提升境界的活動方式,是構成人類改造主觀世界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思想覺悟、道德情操的培養,對健全人格和高尚靈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美育有助于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我們常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審美能力是對美的事物的感知力、鑒别力、理解力,它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能力。美育可以幫助人們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人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進而教會人們如何評判美與醜、真與假、善與惡、是與非。再次,美育有助于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教育是一個全面的、立體的、綜合性的體系,包含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實踐素質等多方面素質的培養。長期以來,我們高度關注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而對身體素質、審美素質的重視程度還相對不足。随着時代的發展和變遷,社會對人的綜合素質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一要求在審美素質的培養下,會得到更大程度的滿足。審美素質鼓勵人們追求多元化、多樣化的文化元素,激發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張揚人的個性,使各種素質得到均衡協調發展。

美育是一種感性的情感教育,豐富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精神家園是人的靈魂栖息之地、心靈安放之所。現代社會,由于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與之相伴随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美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發現美和創造美,更是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情感的觸碰和積澱,達到愉悅和安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美育屬于人的精神需求的一部分,代表着美在人類生存活動中占據着重要地位,對于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構建人的精神家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美育幫助人們樹立正确的審美觀,不為消費欲望和時尚口号所左右;另一方面,美育幫助人們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理念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讓人在美的感召下熱愛生活、欣賞生活、擁抱生活,進而使内心世界變得豐盈而充實。

美育是對美的追求和表達,有助于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古往今來,中國人一直對“美”的事物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從“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禮樂文化,到“天人之和”“中和之美”的藝術要求,從“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文明互鑒的追尋彰顯出獨特的文學魅力和豐富的人文精神。今天,人們同樣希望在社會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美的力量,品味到美的滋養,體會到美的情感。所以,無論是文藝創作者,還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從很大程度上說,其最終都在于如何塑造美、表達美、傳遞美。例如,怎樣刻畫人物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怎樣講述美麗中國故事,怎樣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等。美育教育以堅持營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文化環境為目标,将珍貴的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财富傳承下去,并結合時代特色賦予其新的時代内涵和新的表達形式,激活中華文化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在傳承中開辟未來。(趙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