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物管理單位的機構改革

文物管理單位的機構改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4 17:21:19

文物管理單位的機構改革?10月16日,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充分肯定了過去五年和新時代十年文化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報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曆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文物管理單位的機構改革?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物管理單位的機構改革(文物事業十年成就)1

文物管理單位的機構改革

10月16日,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充分肯定了過去五年和新時代十年文化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報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曆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截至目前,我國擁有56項世界遺産、76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可移動文物。這些文物和曆史文化遺産,是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曆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深厚根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5058處,十年間推進考古發掘項目8800多項

十年裡,我國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和長城、石窟寺等專項調查,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505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1萬多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9萬多處,國、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十年來分别增長115%、58%、88%。

家底清晰,為文物保護提供了依據。十年來,持續實施長城、石窟寺、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正定古城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依法推進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劃定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曆史文化遺産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得到加強。建成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庫,加強博物館藏品征集管理。實施國有館藏珍貴文物保護修複項目,“十三五”期間完成6.2萬件/套國有館藏珍貴文物保護修複,博物館庫房保存條件得到提升,文物保護狀況得到有力改善。

完善文物督察機制方面,着力防範法人違法、盜竊盜掘、火災事故三大風險,查處文物法人違法案件5000餘起,約談、曝光一批重大案件,推動公安機關偵破文物犯罪案件1萬餘起,追繳涉案文物15萬件,聯合消防部門排查整治文物火災隐患20萬餘處。

此外,衛星遙感執法監測覆蓋30個省420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安全防護工程4000餘項,文物安全防護能力明顯提升。文物安全納入國務院安全生産考核、全國文明城市測評,18個省将文物保護納入公益訴訟範圍,文物安全部門協作不斷深化,文物安全形勢持續向好。

熱議黨的二十大報告,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遺産司)司長鄧超表示,要堅決貫徹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始終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全面保護、系統保護、整體保護力度,推進文物保護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提升。

十年間,我國推進考古發掘項目8800多項,二裡頭、石峁、良渚、三星堆等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新疆、西藏等地邊疆考古取得重要進展。水下考古穩步推進,組織實施南海、東海、黃渤海及内水重點區域水下文化遺産調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發掘文物超過18.2萬件/套,“緻遠艦”“經遠艦”“定遠艦”等水下考古陸續開展,36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确定“十四五”時期重點大遺址150處。科技考古、涉外考古、公衆考古快速發展,考古工作實證中華文明、傳播中華文化作用不斷彰顯。

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目前全國備案博物館6183家

十年來,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全國備案博物館6183家,免費開放率達91%,各具特色的博物館成為重要的文化地标和文化中心。近年來,博物館陳列展覽數量保持在每年2萬個以上,博物館參觀人數從2012年的5.6億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2億多人次。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我國博物館國際影響力日益凸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國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副司長彭躍輝說,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革命文物工作是重要内容;見證奮鬥曆程、赓續紅色血脈,革命文物是實物載體;賦能高質量發展,革命文物是優勢資源;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革命文物是力量源泉。

據介紹,十年間,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深入實施,贛南、延安等革命舊址煥發新彩,廣西湘江戰役、青海原子城等保護項目成效顯著,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等建成開放,紅色資源發揮重要作用,助力脫貧攻堅、老區振興、國民教育。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十年間,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展。“秦漢文明”“華夏瑰寶”“秦始皇和兵馬俑展”“古蜀文明特展”等出境展覽享譽海外。11項援外曆史古迹保護修複項目、44個中外聯合考古項目持續實施,“一帶一路”文物保護交流合作成果豐碩。中華文化正以自信開放的姿态走出去,與世界各國交流互鑒,攜手同行。

意大利返還796件/套文物藝術品、曾伯克父青銅組器被跨海追索回國、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從日本回歸故土……十年間,1800餘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中國與美國、瑞士、羅馬尼亞、阿根廷等國簽署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雙邊協定或諒解備忘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取得突破性進展。

文物保護“科技含量”顯著提升,文博人才培養體系更健全

這十年,文物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法律制度日臻完善,文物保護法積極修改推進,國務院頒布《博物館條例》、新修訂《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台辦理妨害文物管理刑事案件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辦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若幹問題的意見》。

文物保護科技方面,十年間,文物工作深化與高校、科研機構跨學科跨領域合作,“科技含量”顯著提升。古代壁畫保護、陶質彩繪文物保護、飽水漆木器保護、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等領域技術水平進入國際第一梯隊。脆弱出土文物現場無損提取、紡織品遺迹現場鑒别技術取得突破,碳十四測年、DNA分析、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和金相分析等實驗室考古技術填補多項學術空白,館藏文物智能展櫃、考古發掘方艙、考古現場移動實驗室等專有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同時,文物事業發展人才為源動力。十年間,國家文物局增編擴崗,各地文物考古機構普遍加強。今年全國71家考古機構編制數增加1500餘個。同時,考古野外津貼明顯提高,文博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健全,廣大文物工作者踐行弘揚“莫高精神”,湧現出一批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舉辦各類培訓項目238個,培訓各類人才約3.5萬人次。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六三說,學習貫徹工作要聚焦“十四五”規劃中文物保護“國家隊”建設目标、職能定位和主責主業,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堅持開放建院,補齊學科短闆;加強文物保護理論研究,認真挖掘和闡釋文物價值;堅持科技賦能,加快推進國家文化遺産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紮實推動文研院重大項目、重大課題、重點工作的完成。

今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在交叉學科門類中增設“文物”專業學位類别,為文物保護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學科專業支撐。2021年10月,文物行業首個職業技能标準《文物修複師國家職業技能标準》頒布,為文物修複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保障,人才隊伍建設成果顯著,文物事業發展根基更加堅實。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趙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