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2》中,4個導演都有各自的風格。
如果說郭敬明是自帶熱搜屬性的話,那麼爾冬升導演則是自帶紮心屬性。
從第一期對着陳宥維紮心:
你演的很辛苦,我看得很吃力,年紀大了沒粉絲看你了,你再帥能有梁朝偉帥嗎?
作為一個從香港北上的導演,爾冬升身上自帶着香港影視行業追求效率的作風。
問題直接給你說明白,給你說清楚。
而趙薇和陳凱歌,也是有着自己的理念和風格。
但大緻上,對于演員的演技點評,爾冬升趙薇陳凱歌三人基本上都能達成一緻。
而郭敬明則是會由于自己喜好問題,會和其他三位導演産生分歧。
而節目的一大看點,也是在于郭敬明和其他三位導演,或者和老戲骨李成儒的辯論。
但是在新一期的節目中,四位導演卻站到了同一陣線。
在初次頂級被評為S級的楊志剛,在搭檔郭曉婷進行表演《受益人》的時候,卻是遭到了全場批評。
郭敬明表示:不太喜歡這段表演。
陳凱歌則是說:表演節奏不太好,過于松弛。
而爾冬升則是直接表示:表演太模式化,已經完全被固定住了,很難有進步的空間!
并且在随後帶着開玩笑性質說了這樣一句。
雖然是帶着輕松的語氣說的,但卻讓人心頭一顫。
“雖然你演過很多電視劇,我也經常跟着我媽看,但你的表演方式都差不多,可能你哥哥和其他導演,對你的要求也就這樣了。”
雖然表面上是說,楊志剛演過很多戲,有着固定的受衆——爾冬升和他媽媽年齡段,表演好像也不錯的樣子。
然而實際的意思就被觀衆解讀為,是爾冬升在打臉楊志剛,是靠着哥哥的裙帶關系,才能有這麼多的戲拍。
甚至更嚴重的是,指出了楊志剛本身的演技到了天花闆,再不尋求突破,未來可能會出現大問題。
雖然爾冬升的話聽起來很紮心,但也說出了娛樂圈的“潛規則”。
就是演員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除了個人演技之外,還需要有一個過硬的人脈,才能保證自己在娛樂圈的發展。
也就是功夫在場内要緊,但功夫在場外同樣也要緊。
這種潛規則,或者說不僅僅存在于娛樂圈之中,放大到整個社會上,都講究一個人脈關系過硬。
所以,大部分有實力的人努力很長時間,卻沒有出頭的機會;
而有的人明明實力一般,卻不斷升職加薪直接起飛。
在這背後,很簡單的就是“有後台和沒有後台”的關系。
尤其是在娛樂圈之中,這種裙帶關系,更加明顯。
抱團取暖,是很常見的事情。
一般而言,吃瓜群衆将我國娛樂圈分成了三個圈子。
京圈、滬圈和粵圈。
當然除了這三個知名圈之外,還有著名的東北明星微信群,以及新疆明星微信群等等。
像京圈的代表人物,就是陳凱歌、王朔、馮小剛等等。
在九十年代,京圈可以說是最有力量的一個圈子,是很多演員擠破頭都想進去的一個圈子。
而滬圈的代表人物則是有,現在的徐峥、胡歌、江疏影等等。
滬圈背靠上海這個發達地區,在近幾年來,發展也是十分迅猛。
至于粵圈,則是處于一個頹勢,大部分的人都選擇北上。
為什麼娛樂圈中,這麼習慣于人脈和混圈?
這是因為相比起其他行業,娛樂行業和表演的特殊性。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某電商網站上,賣家和買家就隻是單純的商品交易,講究的是一個商品性價比和利潤回報率。
又或者是IT行業,我寫的代碼就是簡單方便快捷,邏輯清晰,操作簡單,用戶喜歡,這就是大牛!
但是在娛樂圈之中,在進行一個項目的時候,大部分的演員、歌手和明星之間,并不具備一個絕對不可取代性。
除非是一線或者超一線。
所以,演員、歌手和明星這時候,想要獲得機會,人脈關系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砝碼。
在節目中,爾冬升還說了,自己被人換掉了。
由此可見,這個砝碼是多麼重要。
回到節目當中去,這個案例就很明顯。
比如,和楊志剛一樣,都是拍了十幾年戲的演員,大有人在。
像溫峥嵘、倪虹潔等等。
她們的演技不可謂不出色,在表演完畢之後,都獲得了在場大部分導演的一緻認可。
尤其是溫峥嵘,在表演完《梅蘭芳》的片段之後。
直接從原本的B級跳躍到了S級。
由此可見,溫峥嵘、倪虹潔等人的演技,并不比楊志剛要差。
但是,正是由于人脈關系上可能比不上楊志剛,所以導緻了溫峥嵘這幾年來的沒有太多的戲可拍。
甚至在節目一開始的時候,溫峥嵘則是被評為B級。
造成兩者的根本原因,就是楊志剛的人脈關系要比溫峥嵘來得好。
但是,當這一切放在一個以演技為論的專業競技類舞台上的時候,結果就全然不同了。
因為在這個社會上,有關系的始終都是少部分人,大部分人還是靠着自己的實力去努力生活的。
而在娛樂圈之中,有關系有人脈的,固然起點要比沒有關系沒有人脈的,發展要來的早來得快。
但是,大浪淘沙。
作為一個演員,磨練自己的演技,提升自己的口碑,始終是一個最正确的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