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名老師問我一個問題,說如果把學校看成一個企業,那學校的産品究竟是什麼?是學生嗎?這個問題其實值得我們教育人認真思考一下。
在學校老師和學生之間,存在着需求與供給的關系。學生提出需求,老師解決供給,學生和老師組成了一個小型經濟社會。老師的供給,主要包括課程、交談、開導、榜樣行為等。老師的工作,是通過課程的供給,去滿足學生的需求。所以,學校的産品,是老師的産品;老師的産品,就是滿足學生需求的課程。
但人們習慣于把學生視為學校的産品,正是如此才有了對學生的“加工”和“塑造”,才有了生源買賣大戰,狂炒狀元的媒體大戰。其實學生并不是學校的産品,他們是真正的“顧客”,學校提供的産品應該是課程,一所學校提供的課程越豐富,學校也就越受學生、家長的歡迎。
記得課标裡有這樣一句話,“老師要善于開發課程資源”。所以我們老師要努力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用課程來滿足學生的需求。那怎樣才能做好課程開發呢?老師就是要善于尋找自己學校的課程優勢,多問幾個問題,如家鄉有什麼樣的課程資源?家長中有什麼課程資源?所在的社區有哪些課程資源?學校有哪些特色?學校可以提供哪些幫助?自己的興趣愛好有哪些?總之學生如果喜歡漫畫,可以考慮開發漫畫課程;如果喜歡集郵,可以試試跟孩子一起來品評郵票中的風景、人物;學生喜歡研究謎語,就可以做謎語課程……
在豐富的校本課程中,家長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更是一個蘊藏着豐富的課程資源的群體,是一座資源寶庫。班主任、科任老師都要善于去挖掘這座寶庫。
我們學校106班就開展了一次“智慧家長”進校園的活動,每周班會邀請一個家長來給孩子們講課,家長進課堂,學生非常好奇,聽課特别認真,看到别的同學家長能進教室講課,每個孩子都想自己的爹媽也能來學校講課,從一定程度上說,這個活動促進了家校聯系。家長課程内容也豐富多彩,有安全問題的,如《認識電梯安全,沖突中怎樣保護》,有講閱讀的,如一默書房的創始人來給孩子們分享《讀書的意義》;有開酒莊的家長分享《正确的認識酒》的小課程的;有兒科醫生分享《身體不舒服了怎麼辦》的;有眼科醫生給孩子們分享主題《夢是怎樣形成的》的;有面點協會會長給孩子們分享主題《面點小知識,珍惜糧食》的。一個學期,家長進課堂給學校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
家長進課堂給學生上課成了一種常态。有一天,一名班主任邀請我到他們班聽課,說是一名家長來班上給學生上一節非遺課,重點介紹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産——紮染藍染的特色。家長進課堂,我自然很感興趣。一聽課,感覺家長準備非常充分,一招一式,很有老師範。先介紹了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再說到客家的紮染藍染的特點、制作方法和流程;第三步家長現場演示,制作了一份蠟染作品,最後讓孩子動手再制作一份。從一堂課看,學生始終充滿着濃厚的興趣,躍躍欲試想動手制作一份作品。
家長作為一種隐性的教育資源,具有豐富性的特點。家長資源看起來很豐富,但卻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那學校怎樣才能把這麼豐富的家長課程資源開發出來,充分地利用好呢?這就需要學校做大量的基礎性工作,首先要依據教育教學目标,拟定家長資源開發實施方案,對家長資源的類型、開發動态、服務方向、場地要求等進行分析、歸類,建立系統性的家長資源檔案庫,以豐富學校教育資源儲備,滿足教育教學所需。
家長作為一種隐性的教育資源,還具有再生性的特點。在某種意義上說,家長資源也是可再生資源,學校每年都會迎來一批新生、新家長,家長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學校依據開發實施方案,每年都要對家長資源進行評估,及時更新與調整家長資源庫,把參與熱情高、責任心強、具有較高質量的家長資源置于優先位置。
家長作為一種隐性的教育資源,它需要不斷地去挖掘開發,其價值才能産生。老師需要有課程開發意識,善于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标,識别家長群體中的課程資源。老師要主動熱誠地邀請熱心教育的家長走進課堂,發揮每一個家長自身職業優勢資源,為學生講述社會大百科,形成别具特色的家長課程。
開發家長資源,讓家長走進課堂,其價值是多方面的。于學生而言,因是家長講授課程,他們有無限的新奇感,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和學習情趣;于家長而言,有了深入了解學校教育教學思想、孩子學習規律及特點的機會和平台,在“家長課程”的深度參與過程中,家庭教育更具有專業性和針對性;于學校而言,優勢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運用,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獲得有效補充,課程資源及校本研究都更加廣泛而豐富。
家長資源被充分開發和利用是一件各方受益的事情,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