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是生長的。課程生長表面上看,是課程内容的生發,是活動的産生,實質上是兒童發展空間和可能性的增加。發展空間和可能性不是自動形成的,需要創造條件、把握機會,需要挖掘和開發。
發展空間和可能性不隻是兒童有事可做,更不是教師有内容可教,而是兒童獲得适宜的問題和挑戰,獲得解決問題的機會,并在自己努力中獲得了相應的新經驗。教師可教的内容有很多,兒童可做的事很多,但不一定都能産生發展;隻有那些适宜于兒童身心狀态和現實需求的機會,才是真正發展的空間和可能性,才是寶貴的。這需要教師精心發現和創造。
溫馨提示:全文約3200字,讀完預計需要13分鐘。
01 /
拓展思想的空間
思想是一種重要的力量,指引課程建設的航向。沒有思想的空間的拓展,課程建設不可能全方位展開,也難以承受壓力和挑戰并實現超越。
兒童觀、教育觀和教師觀的變革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必經之路。沒有思想的變革,隻會形式上模仿、照搬的幼兒園課程,難以有真正的突破,難以有效促進兒童發展。因此,隻有在思想上确立了科學觀念,課程改革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今天,課程改革過程中的很多問題,還是要從思想觀念上找根源。思想觀念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改革實踐中會不斷出現類似的問題。
思想空間的産生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受到很多因素影響。
一是制度化的對話能生發思想空間。一所幼兒園如果經常有各類人員尤其是教師之間真正的專業對話和思想交流,如課程審議和教學研究,那麼一定能産生思想火花、拓展思想空間。相反,一所“一言堂”和各自為政的幼兒園産生新思想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二是良好的閱讀習慣能拓展學理空間。一所幼兒園如果形成了良好的閱讀氛圍,閱讀已經成為園内各類工作人員的生活内容,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支撐,那麼,思想空間自然會得到拓展。例如,前一階段很多幼兒園組織教師學習《幼兒與環境》一書,可持續發展、關系思維、環境學習觀、生态原則等觀念和思想自然進入大家的視野,自然會與幼兒園工作對接。由此,教師找到了一些看待教育、看待兒童和看待環境的新視角、新思想;閱讀也啟發教師去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想法。
三是對問題的敏感和解決問題的意願能催生思考空間。在課程改革建設中,如果幼兒園能堅持問題導向,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努力在實踐中解決問題,那麼一定能引發教師思維能力和思想觀念的變革和發展。因此,教師對問題的敏感和解決問題的意願也能催生思考空間,催生新的思想。
四是對比和反思能形成新的思想空間。無論是對理論觀點還是對實踐狀況的比較和分析,都會涉及差異分析、原因分析,都能引發教師的深入思考,形成一些新的思想。
五是思想凝聚的制度能創生思想空間。如果幼兒園将思想和實踐的總結制度化,形成一種有助于凝聚教師智慧和思想的制度,那對所有教師都将是思考的機會、思想形成的機會,也是不斷進取的機會。
思想的拓展有自身的規律和邏輯。要拓展思想,找到思想的線索和切入點非常重要,因為其中包含了邏輯和線索,能避免思想的碎片化和散亂。
如“課程遊戲化”就是一種思想的拓展,課程和遊戲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包含關系,但兩個概念在内涵養上顯然是不同的。
“課程遊戲化”的思想線索在“化”,這裡的“化”不是成為,課程不能完全成為遊戲,那将失去課程的本質;“化”是滲透、轉化、融入。在“化”的視野裡,遊戲不僅是一種實在的活動,而且是一種發散的精神,因而是可滲透的。
同樣,藝術化課程的核心也在“化”,不是要把課程全部改為藝術,而是融入和滲透藝術,使課程具有藝術性。
瑪麗·荷·艾斯的《風喜歡和我玩》是一本有濃濃童趣的繪本,也是一本具有課程意義的繪本。說它具有課程意義,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它來教什麼,而是它可以啟發教師不斷拓展課程的空間,尤其是拓展教師對兒童和自然以及兒童與自然關系的理解。
風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兒童能運用它得心應手地展開那麼多遊戲并且在遊戲中獲得新經驗。繪本自然地呈現了兒童與風的關系,既有充滿趣味的遊戲,也有快樂、煩惱和恐懼的心理。繪本拓展了教育者思想的空間,也拓展了實踐的空間。
至少幾點是很有啟發的:第一,自然遊戲是兒童所愛;第二,遊戲與學習不可分割;第三,課程生發應向兒童問計;第四,資源和機會随處皆是;第五保持童心,擁有敏銳;第六,拓展空間,增加可能。創造良好的環境,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就能引發兒童的學習和發展。就像皮亞傑的理論所昭示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創造一種兒童可以成為主動學習者的環境,使其可以結合不同材料自由地去探索、實驗,通過兒童自我選擇、自我引導的活動,創造和解決問題”。觀念變革是教育變革的關鍵所在。
02 /
拓展生長的空間
教育的核心是促進和支持兒童的生長。兒童的生長空間可能性有多大?有限又無限。有限,是因為兒童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不可能超越規律;無限,是因為在遵循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挖掘一切可能性,給予兒童更多的機會和挑戰。就如兒童能認出一堆秋收果實和兒童能使用各種工具深入研究這些果實,完全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兩種不同的發展空間。教育的挑戰和趣味就在于變無為有,變不可能為可能,即“無中生有”“沒事找事”。其實,“生”和“找”都是有方向的,那就是讓兒童有事可做,有行動的新可能,能獲得新經驗。
“無中生有”是一種幼兒園課程開發策略,也是課程生長的機制。其關鍵在“生”,無論誰是生發的主角,“生”的結果一定要指向兒童,最終一定能給兒童的學習和發展增加機會和可能。“無中生有”不是盲目的、随意的添加,而是有邏輯的、有線索的生發,是符合生活原則的。“生”的表面産品是物質、物品或環境,過程性的産品是活動和學習,最後兒童的“産出”就是兒童的經驗和發展。因此,“生”既是資源的深挖,也是活動的生發,更是經驗的生成。這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生活經驗、課程意識和發展意識。
以浙江上虞鶴琴幼兒園為例,該園一直踐行陳鶴琴的教育思想,堅持“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在課程建設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進幼兒園大門,有開闊的場地,這是兒童非常喜歡的空間。上虞有著名的曹娥江穿流而過,兒童都了解和感受過曹娥江。當兒童提出能否再開挖一條“曹娥江”,不同的幼兒園課程會有不同的回答。鶴琴幼兒園的回答是:可以,但是需要兒童自己挖掘、自己解決開挖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自己完善江兩岸的一切事物。兒童承諾并且行動了。從一塊草地,到有“曹娥江”的草地,意味着“曹娥江”從無到有,需要“無中生有”。也因此有了兒童的承諾、兒童的設計、兒童的群體、兒童的挖掘、兒童的構建、兒童的養殖、兒童的捕撈等具體行動。這就是一個“水利工程”,就是一個項目活動。在這個項目活動中,兒童增加了生長的可能性,經曆了承諾、經商、決策、傾聽、表達、設計、選材、測量、工具使用、挖掘、推車、合作、美化等行為和事件,充實了經驗。
同樣,“沒事找事”也是一種課程生發策略。當兒童無事可做,那麼可能是資源嚴重不足,或是資源有嚴重局限。教師可以讓兒童有事可做,這就是課程。通過增加材料、任務等方式,讓兒童結束無事可做的狀态,或者增加兒童活動的難度和挑戰,讓兒童進入更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之中。要在“沒事”中看到“事”的線索和可能,這就是教師的教育意識、關系意識、生态意識和經驗意識。“沒事”不可怕,“無事可找”才是教師專業能力的短闆。
還是以上虞鶴琴幼兒園為例。“曹娥江”沒有水了,種植園地沒有水了。那好辦,把自來水龍頭打開就可以了。這樣兒童又無事可做了。怎麼能讓兒童有事可做,并且做得有意義呢?鶴琴幼兒園的做法是讓兒童從100多米外的地方把水運來。為何要從那麼遠的地方運來?因為那裡有一個雨水收集箱,兒童由此更加理解了水的來源、下雨和動植物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那麼遠的距離運水不是很麻煩嗎?但是在這麻煩中有學習——兒童需要合作、推車,需要經商,這也是一種服務性的勞動。沒有事了,可以找到事情,并且是有發展機遇的事情,這就是幼兒園課程的生發。
因此,“找事”就是拓展經驗。有事可做本身不是目的,通過做事,獲得相應的經驗才是關鍵。“找事”就是找空間、找可能、找經驗。不是做所有的事都一定能讓兒童産生經驗,有些事做得越多,越是浪費童年美好的時光,所以,要讓兒童做适宜的事。對适宜性的判斷,要考驗教師的專業能力。這取決于教師心目中的經驗意識有多強大。因為足夠強大的經驗意識會讓教師不斷“找事”,也會允許兒童不斷“生事”。
總之,幼兒園教師進行課程建設的核心任務就是,不斷豐富兒童發展的空間和可能。
文章作者:虞永平(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圖片選自億童《創藝美工》、托班家具組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