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後40回是誰寫的?在明清小說中,最為後人稱道的莫過于《紅樓夢》魯迅曾說:“自《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該書問世不久,即以手抄本的形式廣為流傳,“可謂不胫而走者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紅樓夢後40回是誰寫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明清小說中,最為後人稱道的莫過于《紅樓夢》。魯迅曾說:“自《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該書問世不久,即以手抄本的形式廣為流傳,“可謂不胫而走者矣”。
20世紀以來,《紅樓夢》更以其所塑造的異常出色的藝術形象和極其豐富深刻的思想底蘊, 使學術界産生了以該書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學問——“紅學”,這恐値連它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始料不及的。曹雪芹當年将《紅樓夢》一書“于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删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之後,曾感慨萬端地題寫一絕:“滿紙荒唐言,一把幸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也就成為“紅學”家永遠說不完的話題。
曹雪芹的家世與《紅樓夢》的創作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夢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遼陽,先世原是漢人,明末入滿洲籍,屬滿洲正白旗。後來他的祖先随清兵入關,得到究幸,成為顯赫一時的世家。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時代曾經曆過一段富貴繁華的貴族生活。在他十三四歲時,随着全家遷回北京。回京後,他曾在一所皇族學堂“右翼宗學”裡當過掌管文墨的雜差,境遇潦倒,生活艱難。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他以堅忍的毅力,專心緻志地從事《紅樓夢》的寫作與修訂。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過度的憂傷和悲痛,卧床不起,這年除夕,終因貧病交加而離開人世,遺留下來的隻有一部未完成的《紅樓夢》。
“生于繁華,終于淪落”。曹雪芹的家世從鮮花着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敗之境,使他深切地體驗到人生的悲哀和世道的無情,同時也擺脫了原屬階級的庸俗和褊狹,看到了封建貴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頹敗之勢,從而也帶來了幻滅感傷的情緒。他的悲劇體驗,他的詩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創新意識,全部熔鑄到這部嘔心瀝血的曠世奇書——《紅樓夢》裡。
《紅樓夢》本名《石頭記》,最初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社會上流傳。這些傳抄本,大都有署名脂硯齋、畸笏叟等人的評語,因此習慣上稱之為“脂評本”或“脂本”。屬于這個系統的本子,曆年來不斷有所發現,至今已有十多種。
《紅樓夢》全書一百二十回,後四十回文字,一般認為是高鹗所補。高鹗(1738-1815年),字蘭墅,祖籍遼東鐵嶺,屬漢軍鑲黃旗。乾隆六十年(1795年)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著有《高蘭墅集》、《蘭望詩抄》、《小月山房遺稿》、《吏治輯要》等。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偉元和高鹗将《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後四十回,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來,書名為《紅樓夢》,通稱“程甲本”。第二年,程高二人又對甲本做了一些“補遺訂訛”、“略為修輯”的工作,重新排印,通稱“程乙本”。“程乙本”的印行,結束了《紅樓夢》的傳抄時代,使《紅樓夢》得到廣泛傳播。
高鹗和程偉元增補的《紅樓夢》後四十回,有功有過,功大于過。首先,由于有了後四十回而使《紅接夢》成為一部結構完整、首尾齊全、渾然一體的文學作品;其次,它寫出了全書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劇結局,如黛玉之死、賈家之敗;寶玉出家等,從而保持了原有矛盾的發展,基本上符合前八十回的傾向;第三,有的情節描寫生動精彩,如潇湘驚夢、待遇迷性、焚詩稿、魂歸離恨天等,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缺點是安排了賈府“蘭桂齊芳,家道複初”的“大團圓”結局,違背了原作“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自茫茫大地真幹淨”的宣判,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藝術上也較前八十回遜色。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台。
微信公衆号【學國學網】ID:lexueguoxu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