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966年1月,在西安市雁塔區東何村出土的東羅馬金币。
2002年在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31号唐墓出土的唐三彩胡人載物駱駝俑。
在東西方交流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 長安(今西安)綻放出燦爛的光芒。
漢唐時期,都城長安是中國對外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窗口,同時也是國内各地區、各民族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中心,西域的波斯、印度等五十餘國,東邊的朝鮮、日本,南邊的越南、柬埔寨、緬甸、斯裡蘭卡等,都先後通過使者、商人或宗教人士往來長安,與漢唐王朝建立起官方或民間的聯系,形成了多條彙聚長安的“絲綢之路”。
置身絲路東端的長安,以博大的胸懷面對世界,對來自西域的文化兼收并蓄,良馬的引進增強了王朝的軍力,香料、蔬菜、果木、食品的引入豐富了長安人的餐桌,音樂、歌舞、雜技、服裝及建築的引入改變了這裡的風尚,珍禽異獸、殊方異物的引進開闊了王公貴族們的視野,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的到來對傳統文化産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與此同時,漢地的絲綢等豐富物産和冶鐵等先進技術也經長安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對異域文化的廣泛吸收,極大地滋養了傳統的漢文化,長安城也因此煥發出五光十色的魅力,成為世界東方經濟最繁榮、文化最先進的國際大都市。新羅、日本不斷派出留學生、留學僧來到這裡,學習唐朝的典章禮法、先進科技、文學藝術和漢化了的佛教,促進了本國社會的進步。南亞諸國也常有商人、僧人來到長安,進行貿易或文化交流活動。
西起綠洲絲路通
自漢武帝派張骞鑿空西域後,以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裡,将黃河文明、恒河文明、兩河文明、希臘文明等諸多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聯在一起,被喻為世界曆史文明展開的主軸。長安至敦煌間修有驿道,漢代50-75裡設驿站(漢1裡=415.8米),唐代30裡設驿站(唐1裡=454.2米)。沿線設長城、烽燧、關隘、驿置、城堡等,構成軍事設施,保障着道路的暢通。大量的中國優質物産(絲綢、漆器、鐵器、釉陶、麻織品、桃、銅、紅鉛、樟腦等)和科技(穿井開渠技術、漢鏡表面的錫汞齊處理工藝、蠶桑養殖與缫絲工藝等)由長安輸往西域;同時,大量西域的生活用品、動物、良馬、食料、香料、藥材、奇物、樂器、宗教、服飾、飲食、起居用具傳入長安後又廣布中原。
南通海上絲路
漢唐時期,都城長安經路上驿道在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銜接,與遙遠的南海、南亞、西亞等國家和民族有了多種形式的交往。漢滅南越以後即修建了從長安到廣州的驿道,從長安東出,經管城(今鄭州)南下,經豫章郡(今江西南昌)至曲江(今廣東韶關)到達南海郡(今廣東廣州)。西漢中期,又開通了由長安經成都至南海郡的通道——牂牁道。通過這兩條驿道,西漢王朝曾多次派譯使出使南海諸國,南海諸國也頻繁派使者來到長安朝貢漢王朝,兩地間的商貿交流也較為密切。隋唐時期長安至廣州接海上絲路的驿道,先由長安向東南沿武關道行至荊州江陵,南行經嶽州至衡州(湖南衡陽),再分為東西兩路:東路由衡州東南行,經郴州、韶州(今廣東韶關)或連州、清遠(今廣東清遠)至廣州;西路由衡陽西南行,經永州富州(今廣西昭平)、梧州、封州(今廣東封開)、端州(今廣東肇慶)至廣州。唐中葉以後,特别是張九齡于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開通大庾嶺路以後,通往廣州又有了一條新的路線,由長安東南行至江州南行,經洪州、豐城、新淦、吉州(今江西吉安)、虔州(今江西贛州),過大庾嶺,至韶關,抵達廣州。
北通草原絲路
草原絲綢之路是漢唐時期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尤其是十六國北朝戰亂時期和唐朝吐蕃占領河西時期,許多西域商人繞道草原絲綢之路,經回鹘道(阿爾泰山—回鹘牙帳—長安)、居延道(伊州伊吾—居延海—榆林—長安)或靈州道(伊州伊吾—懷運—靈州回樂—長安)來到長安,維持了長安與西域的貿易。
西南支線通天竺
學界将起自長安,途經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邏些)的唐蕃古道稱作西南絲綢之路。唐朝時是從長安去往青海、西藏、尼泊爾、天竺等國的重要通道。
據《全唐書》記載,僅唐太宗貞觀元年之後的兩百餘年間,藏漢民族沿着唐蕃古道密切交往,唐蕃使臣相互往來就多達142次。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和642年、648年、658年唐朝使臣王玄策三次出使中天竺、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均經此道。這是一條馳驿奔昭、和親納貢、貿易交流的官驿達道,也是一條承載漢藏交好、中印交流及科技和宗教傳播的文化走廊。
向東支線通東瀛
從隋唐長安傳到新羅、日本的文化中,佛教、音樂、舞蹈的内容和形式及繪畫、雕塑、鍛工、玉工等技藝,其核心或部分元素源自西域,因而從長安到新羅、日本的線路可視為絲綢之路的陸、海支線。隋唐時期日本先後派19批使團來到長安,學習先進的中華文化。随遣唐使團而來的留學生被朝廷安排在長安國子監學習,學子們将唐朝的典章律令帶回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大寶法令”即以唐朝律令為規範制定的。唐文化藝術也被效法,曆法、節令、修史、漢傳佛教、詩歌、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甚至連習俗也盡量仿效,經過消化改造,融為日本民族文化。留唐僧還借用漢字偏旁或草體創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
(作者系西安博物院副院長、研究館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