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私信留言,孩子兩歲了,明明自己走的好好的,但是一看到媽媽就要往懷裡鑽,想要抱抱。
@路人甲:我家的孩子23個月,去買菜他拉着我拿菜的手,說媽媽先放着抱抱我,等一下拿。等我把菜放地上,把他抱起來,然後潇灑地說菜菜拜拜。
@依依媽:每次出門,小家夥走幾步就不走了,一定要抱。不抱就在原地站着不動,拖都拖不走。
@兔兔:我兒子抱到三歲多,直到上幼兒園,他對我很依賴,但又特别有安全感,适應能力強。總是說媽媽我好幸福呀!
@小熊爸:我家小熊兩歲多,特會撒嬌,每次出去走幾步就覺得無聊便懶得走了。每次賴不過他,又禁不住爺爺奶奶心疼孫子,隻好抱了。
@匿名:我覺得,給他愛撫的抱抱和出門就讓抱完全是兩回事。一起旅遊的人說,他家孩子都九歲了,現在出門就讓抱,逛商場也要抱着。這就不是需要安全感了,這是欠揍。
@大白:有一次逛商場看到的,爸爸在前面走媽媽和女兒在後面,女兒走着走着突然蹲下去說要回家,當時我以為他們真的要回家呢,結果媽媽喊爸爸說你閨女要回家,爸爸就頭也不回的默默蹲下來了,然後就看到女兒蹦蹦跳跳的跑過去趴到爸爸背上了。
01
孩子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喜歡自己走,碰也不讓碰,可是學會走了之後,總是求抱抱?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心裡學家早就對此有實驗研究了。
心理學家曾借助與人類有94%基因同源性的“恒河猴”,做過一個“替代母親”的實驗。
他們将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放進一個大房間,裡面有兩個不同的鐵架子,一個是光秃秃但可以提供奶水的鐵絲猴媽媽,一個是僞裝過的不能提供奶水的布偶猴媽媽。
觀察小猴子的行為發現,小猴子一進入陌生的環境,害怕的叫了幾聲之後就爬上了布偶猴媽媽的架子,緊緊地抱着。隻有在餓了的時候,才去鐵絲猴媽媽那喝奶。
這個實驗證明,幼小的動物雖然需要食物,但更需要的是對柔軟懷抱的依戀。
02
除了心理上的依戀,還有一些客觀因素導緻寶寶需要大人抱抱:
//什麼都看不到
你想想在人多的時候,小小的寶寶根本看不到風景,隻能看到屁股,什麼感受?
這就跟在路上開一輛小迷你車,周圍全是 雙層大公交車一樣,會讓人感到很恐怖很焦慮的……
被大人抱起來的時候視線更開闊看到的更多,并沒有其他意思。
//走路成就感消失
一項能力的獲得,并且在别人面前展示,總是會有一種自豪和成就感,覺得自己很棒,而且有“觀衆”的掌聲和贊美,他們獲得喜悅和成就感更大,并且想要做的更好。
等到熟練的掌握這一技能以後,成就感慢慢地消失,外界的反應愈漸愈弱。導緻孩子又想重新回到父母的懷抱。
//寶寶真的累了
走路時需要腿部用力,而1歲多的寶寶身體還未發育成熟,小腿力量弱,很容易覺得腿酸、走不動。大人肌肉和骨骼和寶寶的不大一樣。
寶寶的肌肉比較柔軟且收縮力差,在動作利落和耐力上都顯得缺乏,所以寶寶走一段路就氣喘籲籲,很容易産生疲倦感。
家長帶孩子出門的時候,基本上是牽着孩子走,爸爸媽媽可能一人牽一手,也許隻有 媽媽一個人牽着。
而且要是帶寶寶出門,1歲左右的寶寶剛到大人的大腿處,對于孩子來說,他的手是向上舉着的,寶寶手總舉着,時間一長,隻會增加寶寶的疲倦度,所以寶寶更不願意走路了。
不是寶寶懶,不是寶寶無理取鬧,是寶寶真的走累了。
//得到安全感
有的小朋友很搞笑,本身家長勸說後,好不容易站在了地上,自己走路,一轉眼看到有别的孩子在大人的懷抱中抱着,就開始向家長撒嬌,也要抱抱。
在這麼小的孩子心中,隻有待在大人的懷抱中,才有種被呵護被愛的感覺,所以并不是家長以為的寶寶在鬧人。
尤其是寶寶對媽媽的感情,現在大多媽媽白天都要出去工作,晚上下班和周末才能全身心陪伴孩子,所以寶寶就會格外想要跟媽媽親近,多和媽媽待在一起。
有事沒事都想要黏着媽媽,不想跟媽媽分開,才會會走路也要求抱抱,待在媽媽的懷抱中。
這是寶寶需要親子安全感的表現,媽媽要了解寶寶的需求,及時滿足,不要怕寶寶會不會因此更不願意走路。
研究表明:有七成的孩子喜歡父母的擁抱。心理學家通過觀察發現,嬰幼兒時期如果長期缺乏母親的懷抱,長大後義患自閉症。
所以,在寶寶和媽媽要抱抱的時候,媽媽盡量和寶寶多一些親密的肢體接觸。
隻有和媽媽建立起安全型的關系,寶寶才會更有自信去獨立探索外面的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