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閱讀了漢學家白靜川的著作《中國古代文學:從神話到楚辭》,書中對于“遇人不淑”的解析讓人耳目一新。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詩經》中的一些語句想要表達的準确含義,已經無法考證。但随着史學研究和文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于一些耳熟能詳的詞句,白川靜也根據自己的研究,給出了一些與前人不同的推斷與解讀。
遇人不淑這個詞在今天的詞典裡被解釋為:指女子嫁了一個品質不好的丈夫,泛指結交了品質不好的人。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詩經·國風·王風》裡的《中谷有蓷tuī》這一篇。
在許多詩經譯注版本中,“不淑”都被理解成“不善”。原句“遇人之不淑矣”常被譯成“遇到一個負心人”。在此基礎上,《中谷有蓷》這首詩也成了《詩經》中最具代表性的棄婦哀怨詩。
“不淑”這個詞也出現在《詩經·國風·鄘yōng風》中的《君子偕老》這一篇裡,編著《詩經》的毛亨在《毛詩序》中寫道,這首詩是用來諷刺衛宣公的夫人姜氏品行不端,不守婦道的。
相傳姜氏本是宣公為兒子聘娶的兒媳,卻在出嫁途中被宣公半路截下而成為了宣公的妻子。宣公死後,她又與宣公的庶子私通,這樣的行為,在當時被形容是淫亂與不倫。“不淑”一詞出現的原句是:
子之不淑,雲如之何!
後人多将這句翻譯為:她的德行醜陋,叫人拿她怎麼辦!而全詩除了這一句之外,幾乎全在描寫女子的美貌:她的頭上插着象牙發簪和玉飾,鮮豔的禮服繡着精美的花紋,濃密的黑發如流雲一般美麗,膚若凝脂,眉清目秀,舉止大方,傾國傾城。這一切似乎都是對詩中女主角的強烈反諷:縱然外貌好似天仙下凡,卻也無法掩飾醜陋的行徑。
而白川靜提出的觀點,颠覆了對于“不淑”的含義,同時,也将這兩首詩的主旨進行了巨大的反轉。他認為“不淑”是死亡的意思,因為《禮記》中有記載,吊問的時候,人們會詢問“如何不淑?”;而在金文中,“不淑”也指死亡。
從這個角度來看,《詩經》中的這兩首詩,都是為悼念逝者所作的挽歌。以華美的語句贊頌逝者生前的美好,而以這兩句哀悼他們的死亡。本該攜手相伴的人,如今已經永遠離去,而他們生前的音容笑貌,卻還還曆曆在目,這是何等令人惋惜!
白川靜并不是第一個對“遇人不淑”的含義提出異議的人。明末清初的經學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不淑”可以指代離别,在《中谷有蓷》這一篇中,遇人之不淑矣,指的就是生離。“不淑”還可以指女子失德,在《君子偕老》這一篇中,子之不淑,指的就是姜氏的不倫的行為。
時至今日,我們很難辨别到底哪一種說法是準确的,但白川靜作為日本的漢學家,面對流傳了上千年的《詩經》注釋,提出了全新的觀點,确實為讀者對于詩的解讀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書的作者是日本國寶級的漢學家白靜川,終其一生都在中國文字以及文學的研究。他的“中國古代文學”系列,從世界文學史的角度出發,結合了考古學、比較文學的分析方法,系統性地研究了從上古到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文學。
本書主要講的是從上古時代到封建制度逐漸建立這一時期被創作出來的經典文學。對于先秦文學史感興趣的話可以購買原書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