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骨顯像檢查具有較高的敏感性,通過一次顯像便可以觀察全身情況,其在核醫學科中應用較為廣泛,是核醫學科主要的檢查項目之一,另外其檢查無創且無絕對的禁忌證。對于骨轉移病竈,骨顯像比X線、CT早3-6個月發現,不易漏診骨轉移病竈,且可以發現CT及MRI等檢查範圍以外的病竈。SPECT/CT融合骨顯像是全身骨顯像完成後,對可疑部位(放射性濃聚區或放射性缺損區)行局部斷層掃描,先行SPECT斷層掃描,然後行同機CT掃描,便得到SPECT/CT融合圖像,其兼具了核醫學核素檢查與放射科CT檢查兩種影像學的優勢,可有效提高病竈的檢出及準确性。那麼除了篩查骨轉移竈,骨顯像檢查還可以用于檢查哪些疾病呢?
1、應用于原發性骨腫瘤
雖然對于鑒别原發性骨腫瘤的良惡性方面,骨顯像缺乏特異性,而且并非首選,但是其檢查仍有意義,它可以準确顯示原發骨腫瘤病竈的累及範圍,并且可以篩查除了原發竈外,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的骨轉移竈。
2、應用于骨感染性疾病
臨床上常用骨三相(血流相、血池相、延遲相)來鑒别急性骨髓炎和蜂窩織炎,急性骨髓炎因病變部位在骨骼,所以在三個時相中放射性攝取增高部位均聚集在骨骼,并且随時間延長放射性攝取進一步增高。而蜂窩織炎病竈部位在軟組織,血流相、血池相表現為病竈處彌漫性的放射性攝取增高,延遲相則放射性攝取增高竈聚集于軟組織中。
3、應用于骨創傷性疾病
對于一些新發的微小及隐匿部位的骨折,還有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性骨折)X線或CT檢查可能會出現漏診,而骨顯像敏感性高,可以看到相應部位的放射性攝取增高。骨顯像可以鑒别新舊骨折,新發骨折表現為放射性攝取明顯增高,陳舊骨折表現多正常或放射性攝取輕微增高。骨顯像還可以檢測和評估骨折修複愈合的過程,随着骨折的愈合,骨折部位的放射性攝取增高程度逐漸下降。
4、應用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對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顯像有其特征性的表現,即“炸面圈”改變,這是因為股骨頭與髋臼表面的損傷、骨膜反應、血管再生與修複等原因,在放射性稀疏缺損區周邊出現一圈放射性攝取增高區,放射性稀疏缺損區即是壞死區,放射性攝取增高區即是成骨性反應。
5、應用于骨關節疾病
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當早期未發生關節骨及關節軟骨破壞變形時,骨顯像便可以表現為受累部位的放射性攝取增高,所以早于X線或CT檢查發現。當用藥治療後,還可以用骨顯像評估療效,當其處于活動期時,放射性攝取明顯增高;當其處于靜止期時,放射性攝取多正常或輕微增高。
6、應用于代謝性骨病
代謝性骨病如骨質疏松、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原發及繼發)、骨軟化症、Paget骨病、腎性骨營養不良等,它們在骨顯像上都有共同的特征,如全身骨骼對稱性的放射性攝取增高,顱骨放射性攝取增高,呈“黑顱”、“頭盔征”;胸骨放射性攝取增高,呈“領帶征”;肋軟骨連接處放射性攝取增高,呈“串珠征”;腎髒不顯影或顯影不清晰,呈“超級骨顯像”表現。
此外,骨顯像還可以用于移植骨的監測、人工關節松動與感染的鑒别等等。
(核醫學科 杜立晴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