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美學誕生的三個階段

美學誕生的三個階段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14:12:17

美學誕生的三個階段(美學的誕生與價值)1

我們人類對美的意識是從哪裡來的?

這個問題需要追溯到遠古人類的生存時期,除了寒冷的氣候需要為褪去身體毛發的人類提供保暖功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類因裸露的身體内心有了羞恥感,需要人類将最羞于暴露的身體部分遮擋起來。看到了嗎?人類最初的對美的意識是源于羞恥心。不僅于此,遠古時期的人類奉行祭祀,生殖器官是人類奉為神的恩賜的一種存在,它需要裝飾物來修飾身體。所以,我們看到遠古時期的人類大都是裸露着上半身,但是腰部以下至大腿根部都是遮擋着的。最初人類對美産生意識是由羞恥心與器官崇拜而來。

從遠古到十八世紀美學理論的誕生,在經曆數個世紀人類演變的曆史中,由最初的人類以圖畫形式記錄生活到文字誕生,人類的自覺意識在藝術領域的發展中産生出繪畫、雕塑、詩歌、建築的五大藝術表現形式,這些是都是古典藝術的結晶。

詩歌作為文字出現以來被奉為最崇高的藝術表現形式(古典藝術形式),人類哲學先賢已從哲學中分支出修辭學用以專門服務于詩歌的文學藝術美的研究。之後,為将美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作為單獨的學科,研究美學理論的開山鼻祖德國哲學家亞曆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嘉通(1714-1762)險些被哲學界否定,認為修辭學已經在研究藝術美了無需再派生一個美學從哲學中分離。我們今天能夠得以獲得美學理論的知識,還要感謝鮑姆嘉通的堅持。

古典哲學時期的古希臘先賢們是哲學史上發展蓬勃的時期之一,僅憑亞裡士多德一己之力就建立了從倫理學、政治學、邏輯學、物理學、數學及天文學的一系列學科。那是一個人類面對浩瀚宇宙有着太多疑問需要探索的時期,從萬事萬物向神祈求到哲學先賢們開始進行思考向人類自身尋求解決方案,哲學家們每個人都在奉獻着自己的智慧,進而使得諸多新興學科從哲學母體中誕生出來。

在美學成為單獨的一門學科之前,從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古典主義學說的典型代表認為美是和諧,是從數的本原說中自然而然地産生出來的理論,以及該學派的另一些人及代表人物菲洛勞斯所持的和諧總是來自對立,并推出十對本原包括:有限-無限、奇-偶、一-多、左-右、雄-雌、靜-動、直-曲、明-暗、善、惡、正方-長方;到柏拉圖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美即完善說”;到英國經驗主義,認為美感就是快感;到德國古典美學,認為美是理性内容表現于感性形式,最後到俄國現實主義對美的定義為“美是生活”。随着曆史的不斷演進,美學理論的研究也跟随時代的變化不斷地發展進步着,并且随着科技與新生事物的不斷湧現而持續豐富着美學理論的内涵。

這些不同的學派在哲學跨越千年的時間裡分别對美學進行了研究探讨。所有理論當中除了鮑姆嘉通開啟了美學作為獨立學科的“美即是完善”的具有感性認知的科學定義外,畢達哥拉斯學派及黑格爾的美學研究也是有着不小的理論貢獻。

畢達哥拉斯學派對美的定義是:完滿;比例;均衡、對稱;中和;調和;對立組合;層次、秩序、主從;節奏、韻律。該學派認為調和、均衡、中和、對稱等條件共同構成靜态和諧的典型審美形态,它代表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和諧說以及古希臘早期和諧說的特色,這一理論與中國道家的陰陽調和思想有着相似之處。其中最突出的“比例”說,是對繪畫、雕塑、建築、攝影等所有視覺藝術起着指導作用的原始理論依據,沿用至今。比例說認為,隻有比例适度才能構成恰當的數量關系,組成整體的和諧之美,如黃金分割定律在人身上的作用。羅馬時期的希臘專家恩披裡柯總結說“沒有比例,任何一門藝術都不會存在,而比例在于數中,因此,一切藝術都借助數而産生……”,尤其是音樂的表現形式直接來自于數的變化,這就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張。

讓我們來看看,在西方悠遠哲學曆史長河中,都有哪些哲學大師涉獵過美學理論的探讨。在美學理論開山鼻祖的鮑姆嘉通之前有理性主義學派的笛卡爾、萊布尼茨以及沃爾夫,而沃爾夫則是鮑姆嘉通的老師。這三位大師都持美學是對感性認知的研究,并且認為人類的感性認知是混亂的、無序的,它是屬于低級的認知領域。這是理性主義學派對感性認知的偏見,并且認為感性活動與理性活動是對立關系。而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美學思維及感性及形象思維被定義為美學,理性思維被定義為邏輯學。

鮑姆嘉通生活的18世紀的德國社會,理性主義是當時的藝術主流。以笛卡爾、萊布尼茨以及沃爾夫為主的認為唯有理性才是認識事物的本質,才能達到真理的彼岸,感性認識是低級認知是靠不住的。

鮑姆嘉通的美學理論對中國的影響很大,其美學思想在詩歌、音樂、演說、認識論等領域都有着積極的作用。繼鮑姆嘉通美學理論之後的一些大哲學家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就是藝術,被稱為藝術哲學。這些大師有康德、黑格爾、歌德、席勒等都是以藝術為載體來研究美學。他們認為每個時代的人們對審美的表達都是集中在一件件藝術作品中,如繪畫、雕塑、油畫、版畫等,他們認為這是人們在精神層面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其中,康德的《論優美感與崇高感》中指出:崇高感必定總是偉大的、純樸的,優美感則可以是打扮的和裝飾的。我把它理解成:大美撼人心,小美悅精神。

這其中,黑格爾的美學理論也是貢獻較為突出的學說。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一美學基本原則是發揮了席勒的關于“理性與感性的統一”的理論得來。黑格爾把理念看作内容,把“感性顯現”看作藝術形式。席勒在闡述過程中用詞不統一,黑格爾的定義卻是明确的指出:理性内容(理念)顯現于感性形象(形式)。但是,黑格爾對美學的理論隻是在藝術美,從而将自然美排除在理論之外。

而對整個二十世紀全方位藝術表現包括詩歌、繪畫、雕塑、建築、文學、音樂、攝影以及電影等領域影響最長久的則是俄國現實主義對美學所持有“美是生活”的觀點。

俄國現實主義美學理論是繼黑格爾之後美學的重要發展階段,結合革命民主主義者所進行的農奴解放運動的階級鬥争以及俄國新興的現實主義文學,别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都批判而又繼承了黑格爾美學的某些方面,發揮了“美是生活”的原則,從而為現實主義文藝奠定了美學理論基礎。這一理論直接将藝術屬于讴歌小部分人群引領到歌頌全人類的層面,充分表達了藝術是屬于整個人類的精神财富。

那麼,美學的價值體現在哪裡呢?

從人類道德層面講,真、善、美是構成世俗社會道德規範的标準,它适合全人類的行為準則。從美學角度看,美包含真與善的内容,但是真與善并不一定包含美的形式。我們用一個并不一定很恰當的例子來解釋關于美的整體含義:一個面容嬌好、穿着得體、身材優美的女性,在公共場合一開口表現出傲慢、粗魯、無理且自私,那麼,就其外在表現形式是美的,但是其行為則是醜陋的。這是從行為規範與外在表現的整體的不統一性而來,它是不美的,這時,内容的美顯然是高于形式美,因此被定義為醜。

同樣,藝術美是黑格爾提出的從一個由美的理念通過感性顯現的形式傳遞出來的作品,就是具有統一美的價值表現,如果僅僅是複制自然事物的顯現,它就是一件僅僅表現技法的作品。

美學的價值是由古典主義的美的形式規範、康德的關于美的崇高感與優美感的内在與外在的統一以及黑格爾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至俄國的現實主義的美是生活等共同構成了美學的社會價值,它在形式上指導者藝術的不斷發展與探索,在思想上指引者人類不斷完善着真、善、美的理念。

作者:辰莫

2021年1月25日于上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