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曆史上曾經的神秘古國樓蘭,絕對是叫人印象深刻的,它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大漠小國,但卻讓中原人"念念不忘";哪怕它已消失在曆史長河中也常被人提起,"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我們這樣說的證據就是,樓蘭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了古人的詩詞當中。
比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從軍行》))和"且挂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宋代辛棄疾的《送劍與傅岩叟》),還有"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唐.王昌齡《從軍行》)和"願将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
讀了這些詩詞,即使是小學生也可以看出,中原人對樓蘭不是愛憐,而是充滿深深敵意和滿腔仇恨。
那麼,中原人跟樓蘭什麼仇什麼怨,在樓蘭消失幾個世紀還不放過它呢?
樓蘭之名始見于《史記》的所載,又名鄯善國,它位于東經89°55′22″,北緯40°29′55″,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很不起眼的古代小國,國都就在上面提到的樓蘭城,該城的遺址就在今中國新疆的羅布泊西北岸。
這麼小的國家,又如此偏遠,怎麼會招惹了當時的漢朝,讓漢朝的子民對它咬牙切齒?
其實樓蘭跟當時的漢朝好像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隻是在漢朝和匈奴兩個強人夾縫之間艱難生存的小可憐。
西漢是中國最強大的王朝,那些小國家對西漢政權都是畢恭畢敬的。當時唯一敢挑戰西漢權威的,就是北方草原上的巨無霸匈奴了。早在春秋戰國時候,北方遊牧民族一直侵襲中原,在秦朝時就不把千古一帝放在眼裡,頻繁跟秦軍過招,惹得秦始皇大怒,派出精兵強将橫掃匈奴。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名将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變成乖乖虎,再也不敢招惹秦始皇。
到了西漢前期,匈奴經過休養生息,又迅猛發展,軍隊強大了起來,開始多次招惹西漢,把西漢邊境鬧得雞犬不甯。
當時漢朝剛剛奪取政權,百廢待興,還沒有站穩腳跟,國内發動勢力還沒有真正擺平。于是漢高祖在白登山吃過大虧之後,漢朝初期的皇帝就采取了韬光養晦政策,對匈奴是又哄又拉攏,用和親政策來換取邊境平安。
這種尴尬的狀況,一直持續到漢朝出現牛人,不,是牛皇——漢武帝的時候有了徹底改觀。
這時候不僅皇帝牛,手下的大臣也牛得不要不要的。
漢武帝的時候,飛将軍李廣算一個,皇帝的小舅子衛青算一個,小舅子的外甥霍去病也算一個。
這三個牛氣哄哄的大将齊聚一朝,可謂是所向無敵,戰鬥力爆棚,對匈奴還用韬光養晦嗎?
所以漢武帝對匈奴的挑釁,撕掉了溫情脈脈的面紗,剩下隻有一個字——打。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兩個大咖掐架,中間的樓蘭就為難了,誰也得罪不起,隻能采取不結盟政策,在兩家周旋。
漢武帝初通西域之時,使者往來都要從樓蘭地盤經過,大漢使者根本就不把蕞爾小國放在眼裡,所以使者在樓蘭就受到怠慢。這些使者回國後添枝加葉在漢武帝跟前訴苦,漢武帝一怒之下就在元封三年發征伐樓蘭,樓蘭國君好漢不吃眼前虧,就舉手投降,表示服從大漢天子領導,為了表示誠意,最派遣樓蘭王子到漢朝作為人質,但同時為了不得罪匈奴,也送了一個王子到匈奴為人質。
可是漢武帝對于樓蘭腳踩兩隻船的态度非常不滿,尤其是聽說樓蘭跟匈奴還有軍事交流,兩軍還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就擔心樓蘭洩露自己的軍事機密。
于是漢武帝勃然大怒,再次發兵讨伐,直逼首府扡泥城,樓蘭王驚恐萬狀,馬上打開城門謝罪,漢武帝并未将樓蘭滅亡。
此後,漢樓關系又成為戰友加兄弟的關系。
但不久之後,兩國關系又起波瀾。
我們說過樓蘭在大漢和匈奴都有王子做人質,後來樓蘭王駕崩,兩個王子都有做繼承人的資格。
可是匈奴情報工作做的好,最早得知國王死訊,就搶先一步,把在匈奴為人質的王子送回國繼任樓蘭王。
這時候漢武帝也死了,其兒子漢昭帝咽不下這口窩囊氣,就派傅介子暗殺當時的新樓蘭王,扶植在漢朝為人質的樓蘭王子(即被殺樓蘭王之兄)當了國王,并借機駐軍樓蘭,成為其保護國。
後來樓蘭改國名為鄯善,主動請求漢庭駐軍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進行屯田。從此樓蘭便成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跳闆。
樓蘭國此後一直是中原政府的屬國,後來在北魏時期被徹底吞并,在唐代屬于唐朝領土,唐置柳中、蒲昌兩縣,隸屬西州。
由此可見,樓蘭一沒有在中原屠城,二沒有對邊民大規模擄掠,最多隻是小摩擦。樓蘭并沒有欠下中原人什麼血債,反而是中原政權“入侵”人家,“幹涉”人家内政。
可是唐宋詩人紛紛把樓蘭當成了假想敵,他們也許連樓蘭在哪都不清楚,難不成曆史課是體育老師教的,地理課是音樂老師教的?是他們把樓蘭誤以為是匈奴,這才讓作古多年的樓蘭躺槍,鬧了一個大烏龍?
亦或是這些詩人有點專揀軟柿子捏的作風,要不然他們的詩為什麼不寫成"不踏匈奴誓不還"?
答案個人覺得其實很簡單,樓蘭的“蘭”字韻腳屬于詩句、戲曲中的“言前轍”,與“發花轍”一樣,非常常見,易于編寫、唱和,至少比匈奴的“奴”字的“姑蘇轍”常見的多,編起來不那麼拗口。這才是樓蘭屢屢“躺槍”的重大原因。
當然,要說詩詞也表達了古代漢人對“助纣為虐、為虎作伥、狐假虎威、兩面三刀、朝秦暮楚、左右逢源”等這些自帶貶義的曆史成語的靈活運用,對侵略者的幫兇有予以嚴厲警告的成分,這樣理解倒也毫不為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