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從中國的頂尖大學裡爆出的新名詞,其實早已不是大學的專利,而是當下社會的一個蒼白的标簽,一種濃縮的現象。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學生,特别是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厭學、輕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現在的大學,在本質上跟中學、小學沒有什麼不同,就是學習、學習,考試、考試。沒有誰來教大學生如何做人,沒有誰來告訴我們的大學生,你究竟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這樣每天重複枯燥而單調的學習生活?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感到越來越困惑,感受不到學習的意義,領悟不到生命的價值,當然也很少感受到學習和生活的樂趣。
在職場中不也是如此嗎?忙忙碌碌的人們不知道自己整天到底在忙些什麼,在一天又一天重複爾單調的日子中,卻沒有時間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存在有什麼價值?自己的付出有什麼更高的意義呢?
說起來有點奇怪,當我看到刷爆朋友圈的空心病微信之後,突然也就明白了,近兩三年,為什麼會有不少的大學生、中學生、研究生,不管是國内的、國外的、好學校的、一般學校的,甚至國外名牌大學的大學生,通過一些介紹,到我們中心咨詢室來做一些心理的咨詢與輔導,以及職場發展的心理教練。這些學生大都曾經成績優秀,性情比較敏感,能量處于偏低的狀态,身心仿佛被一種無形的禁锢束縛住了,目光麻木,語速緩慢,已經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對生活的熱情,甚至對自己的存在也開始覺得沒有什麼意義,對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地存在下去産生了深深地困惑,以至于常常沉浸在自疚迷茫中不能自拔。
比如,我曾經接待過一位面臨選擇考研或者畢業就工作的大四的學生,在心理咨詢 教練的過程中,有過一段這樣的對話。他不想考研,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也不想工作,因為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工作,适合什麼樣的工作,覺得一切似乎都沒有什麼意義,雖然讀的也是國内一流的大學,最好的專業,但他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選擇,關鍵是他已經完全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能量非常低。而且因為跟大學同學關系淡漠,不能忍受集體宿舍的氛圍,從大四開始就一直住在北京的家中。
我問他:“我聽到你剛才說你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可是大三之前的成績還是很好,現在突然就學不下去了,開始挂科了。我想問一下:你有沒有想過,在大學期間的學習對你的未來有什麼意義呢?”
他回答:“可以幫助我大學畢業之後找一個比較好的工作,即便這個工作我不一定喜歡,但在别人眼裡,也應該是一個好工作。”
我接着問:“如果你大學畢業找到了一個雖然自己不一定喜歡,但在别人眼裡也可能是個好工作的話,這個工作對你意味着什麼呢?”
他回答:“意味着我終于可以養活自己了。我可以不再跟父母伸手要錢,我可以自立了!”
我接着問:“如果你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了,可以自立了,這對你又有什麼意義呢!”
他的回答開始有點興奮了,“那我就可以從家裡搬出來了,我就自立了,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再聽父母的唠叨了,也不用忍受他們的争吵了。”
我接着問:“假如,你自己搬出來了,有了自己的自由生活的空間,這個對你,又有什麼更高的意義呢?”
他笑了,說道:“那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作息時間,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想看書看書、想吃飯吃飯,想約朋友一起玩就一起玩兒,我也可能會重新開始畫畫,開始做我真的喜歡做的一些事情。”
我問他:“當你過上了這樣的生活,那對你又意味着什麼呢!”
他說道:“那就意味着我在為自己而活,活得有價值了,有意義了。”
我請他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未來他想要的生活的畫面和場景,他看到自己在一個溫馨的小房子裡,喝茶,看書,聽音樂,作畫,能量滿滿,即使他閉着眼睛也能看到他的微笑。然後,我請他睜開眼睛,讓他帶着從未來的畫面裡吸取到的能量,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當下的學習,想象自己因為有這樣的一個學習經曆,找到一份那樣的工作,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生活、學習、工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最後再感受一下大學的學習,有沒有什麼變化?
他平靜的說:“嗯,感覺好像那個已經不是一個枯燥的單調的學習了,它好像也是有很多意義的,隻是原來我沒有想過,現在真的有點想去學習的感覺了。”
我再一次确認:“你感覺到身心有什麼變化嗎?”
他說:“輕松多了,想學習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做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義的,而且,我們每個人在過去和當下所做的選擇,都是自己認為最好的選擇,不管是被迫的選擇,還是主動的選擇,那都是當時所能做出來的對自己最好的選擇,換一句雞湯式的話說: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我曾經聽一個女生講,幾場面試下來她同時收到了兩份offer,一份是在傳統型的科技企業做流程性工作,另一份是在一家時尚傳媒公司裡做需要創造性的工作,前者的薪水是後者的一倍,也就是說後者的薪水隻有前者的一半,隻有幾千塊錢。但她經過考慮,毅然放棄了前者高薪的工作,當她做完這個選擇之後,感到非常地輕松。她給科技公司的HR打電話,很直接地說:“我很抱歉,但是我真的很喜歡那份工作。”
因為生存的壓力,當下的年輕人很難有機會把自己的興趣、愛好、理想跟自己當下可以找到的工作聯系在一起。在當今商品經濟、物質社會,大家都在往外找,找更多的機會、找更多的錢、找更好的生活,卻很少靜下心來跟自己的内心對話,聆聽自己内心的聲音,搞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所以,不管是大學生還是職場中人,普遍都缺乏生命意義的教育,缺乏對人生意義的探索。也因此,造成我們對當下所做的事、所經曆的經曆感覺并沒有太多的意義支撐,容易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和熱情。
空心病,早就不是大學的專利,而是一種社會病了。如果你覺得我有點危言聳聽,那就請你問問自己:你知道你工作是為了什麼嗎?你知道生命對你意味着什麼嗎?你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對你來說有什麼更高的意義嗎?
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就帶着一顆内心的種子,這顆種子應該是要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去發芽、成長、發光的,它會照亮我們的心,也會照亮我們的世界,照亮别人,這就是我們生存的意義。可是,這顆種子需要你的辛勤付出,耕耘澆灌,才會慢慢地發芽,慢慢地成長,最後散發出人性的光輝、智慧的光芒。所以,當下,有沒有這樣的一個環境,在大學,在社會,給到我們的年輕人更多做人的引導、更多心靈的滋養?讓他們看到内心的種子,感受到内心的渴望,允許他們撥開一層層的心靈迷霧,讓那個種子慢慢地孕育、發芽、成長,然後發熱、發光,去成就人生的意義和自我的價值。
(注:歆然随談均為歆然老師的原創文章,歡迎轉載,但須注明出處和署名歆然,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