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究過程及基本要求
提出問題:嘗試從日常生活、生産實際或學習中發現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嘗試書面或口頭表述這些問題。描述已知科學知識與所發現問題的沖突所在。
作出假設:應用已有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
制定計劃:拟定探究計劃。列出所需要的材料與用具。選出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
實施計劃:進行觀察、調查和實驗。收集數據。評價數據的可靠性。
得出結論:描述現象。處理數據。得出結論。
表達、交流:撰寫探究報告。交流探究過程和結論。
變量:在“假設”中,對研究對象有影響的因素就是變量;再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
對照實驗:是指實驗中除這個研究的條件外,其他條件都要相同。實驗材料達一定數量或設置重複組是為了避免偶然性;計算平均值是為了減少誤差。
1、使用顯微鏡和模仿制作臨時裝片(重點在使用顯微鏡)
(1)顯微鏡的結構和作用
載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于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
粗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
細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小。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顯微鏡結構識記口訣:
目鏡物鏡反光鏡,
鏡座鏡柱和鏡臂,
鏡筒下連轉換器,
準焦螺旋分粗細,
載物台上壓片夾,
通光孔下遮光器。
(2)顯微鏡的使用的圖要掌握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①取鏡和安放: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②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一邊向目鏡内觀察,一邊轉動反光鏡,看到白色光亮的圓形視野,表示對光成功。(光線不足時用大光圈、凹面鏡)
③觀察:把要觀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載物台上,用壓片夾壓住,玻片标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标本為止(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鏡,以免物鏡壓碎載玻片)。一隻眼向目鏡内看,同時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徐徐上升,當看到物像的時候,改用細準焦螺旋進行調節,使物像更加清晰(左、右都要眼睜開)。
利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種:切片、塗片、裝片。
(3)洋蔥表皮細胞裝片的制作和觀察
制作步驟:
①先在潔淨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鑷子從鱗片葉的内面撕下一小塊透明的薄膜。
③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針輕輕地把它展平。
④用鑷子夾住一塊蓋玻片一側的邊緣,将它的另一側先接觸水滴,然後輕輕地放平,蓋在薄膜上,可減少氣泡産生。
⑤碘液染色。
⑥低倍顯微鏡下觀察。
以上臨時裝片制作過程簡稱:
“擦”、“滴”、“取”、“展”、“蓋”(“染”、“吸”)。
臨時裝片制作識記口訣:
擦玻片,中滴水,
取材料,放中央,
蓋玻片,輕輕放,
染色吸水才在行。
技能訓練:
(1)從目鏡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一個“d”,那麼在透明紙上寫的是“p”。
(2)物像在視野中的位置、挪動方向,: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該是物像往哪偏,标本就應該往哪移。
(3)顯微鏡視野中出現了一個污點,怎樣判斷這個污點是在物鏡上、目鏡上還是在玻片标本上?
先轉動目鏡,如果污點跟着轉動,該污點在目鏡上,如果污點不跟着轉動,再移動玻片标本上,如果污點跟着轉動,該污點在玻片标本上,如果轉動目鏡和玻片标本污點都不跟着轉動,則污點在物鏡上。
(4)目鏡長度與放大倍數成“反比”,即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長度與放大倍數成“正比”,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2、區别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3、細胞核在生物遺傳中的重要功能
細胞核在遺傳中起到了主要作用,細胞核内含有遺傳物質。細胞核中有染色體,染色體中有DNA,DNA上有遺傳信息——基因(控制性狀的最小單位)。
1、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體内産生的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都是由細胞構成。
(2)生物和生物之間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競争關系,合作關系。
2、生态系統的組成
(1)生态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态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态系統。
(2)生态系統的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
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等
生物部分:
生産者: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消費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
分解者:能夠把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供生産者重新利用
(3)生态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态系統、草原生态系統、農田生态系統、海洋生态系統、城市生态系統、濕地生态系統、淡水生态系統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統。
3、描述生态系統中的食物鍊和食物網
(1)食物鍊:生産者和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了食物鍊。
如:草 → 兔 → 狼(寫食物鍊時注意:隻能以生産者開始,以最高層消費者結束;箭頭指向捕食者。) 數食物鍊時,要從起始端數起,每條食物鍊要數到底,不能漏數。
(2)食物網:一個生态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鍊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計算食物鍊幾條(從植物開始 算有幾個分支,分别算出每個分支有幾條,最後相加。)
找出最長或最短的一條食物鍊并寫出來(注意箭頭方向)
4、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鍊不斷積累
生态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鍊和食物網流動的,有毒物質也會通過食物鍊不斷積累。越靠近食物鍊的末端(營養級高)的生物數量越少,體内所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越靠近前端(營養級低)的生物數量越多,體内所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少。
5、闡明生态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1)生态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2)生态系統都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态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食物鍊和食物網越複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生态系統靠自身的調節能力維持相對穩定,但是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人為的或自然因素的幹擾超過了這種限度時,生态系統就會遭到破壞。
1、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光合作用實質
能量轉化的過程:光能轉化成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中。
(3)光合作用意義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超過了自身對氧的需要),維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
(4)實驗: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澱粉)
“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步驟是:
①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②部分遮光:将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産生澱粉);
③照光:光照數小時後隔水加熱(用酒精脫去葉綠素便于觀察);
④清水漂洗;
⑤滴加碘液染色(有澱粉的部位遇碘變藍色);
⑥結果:遮光部分不變藍,見光部分變藍 ;
⑦證明(結論):綠葉隻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機物——澱粉
2、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産上的應用
為增加産量,常采用的方法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風),增加光照強度或延長光照時間,合理密植(讓作物的葉片充分利用單位面積光照,而不互相遮擋)。
3、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概念
植物細胞利用氧,将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場所:線粒體
公式:有機物十氧——二氧化碳 水 能量
(2)呼吸作用意義
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能散發出去。
(3)呼吸作用原理在生産中的應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保存蔬菜水果:适當低溫、充入氮氣或二氧化碳;保存種子時要曬幹、低溫;松土、排澇可促進根系呼吸;适當加大晝夜溫差,降低呼吸作用,可提高作物産量;種植農作物時,既不能過稀,也不能過密,應該合理密植。适當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夠積累更多的有機物,提高産量;抑制生物的呼吸作用能夠延長保質期。
(4)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特性
4、綠色植物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綠色植物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1)六類營養物質: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
(2)人體缺乏無機鹽、維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及食物來源
2、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消化系統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的。
(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十二指腸)→大腸→肛門
(2)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髒、胰腺、腸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澱粉酶消化澱粉成麥芽糖);
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初步将蛋白質消化成多肽);
肝髒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膽汁,不含消化液,将脂肪變為脂肪顆粒)
胰腺(分泌胰液,含多種消化酶,徹底将澱粉、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腸腺(分泌腸液,含多種消化酶,徹底将澱粉、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3、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1)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過程。
①澱粉的消化(口腔、小腸):澱粉——唾液澱粉酶——麥芽糖——酶(腸液、胰液)——葡萄糖(在口腔中開始)
②蛋白質的消化(胃、小腸):蛋白質——酶(胃液、胰液、腸液)——氨基酸(在胃中開始)
③脂肪的消化(小腸):脂肪——膽汁(肝髒) ——→脂肪微粒 ———酶(腸液、胰液)———→甘油 脂肪酸(在小腸中開始)(因頁面限制,箭頭中間即為反應條件)
(2)營養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小腸是人體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
小腸的特點:
①小腸長;
②内表面有環形皺襞,皺襞上有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内表面積;
③消化液種類多(有腸液、胰液和膽汁);
④絨毛壁薄,隻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絨毛内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4、關注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防止食品污染;預防食物中毒。
防止食品在生産過程中被農藥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須清洗幹淨;
不吃有毒的食物(發芽的馬鈴薯、毒蘑菇);
防止食品被細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熱煮熟;
保持廚房和餐具的清潔衛生;
買經檢疫合格的食品。
5、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
血液循環系統:由血液、血管和心髒組成。
(1)血液的組成:血漿和血細胞
血漿的作用: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廢物等。
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闆。結構和功能如下:
血紅蛋白:紅細胞中含有的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
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含氧低的地方與氧分離
血液的功能:運輸、防禦保護、調節體溫。
(2)血型和輸血:将血型分為O、A、B、AB血型;輸血以輸同型血為原則。若血型不合,則紅細胞會凝聚成團,堵塞血管。
(3)血管的種類、結構與功能
(4)心髒四腔:兩心房,兩心室 。
6、血液循環
概念:血液在心髒和全部血管所組成的管道中進行的循環流動。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身體各處的毛細血管→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血液由動脈血轉變成靜脈血)
肺循環:左心房←肺靜脈←肺部的毛細血管←肺動脈←右心室 (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
7、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
呼吸系統中的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是氣體進出的通道,使進入肺的氣體變得溫暖、濕潤、清潔。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位置,喉是呼吸的通道,也是發聲的器官。
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氣體交換的場所)。
肺由肺泡組成,肺泡外面包繞着毛細血管,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壁都很薄,隻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适于氣體交換。
8、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1)反射:指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内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2)反射弧的結構是: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3)反射的類型:
①簡單反射(非條件反射):生下來就有的反射。如眨眼、排尿、膝跳反射, 縮手反射等。
②複雜反射(條件反射):在後天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反射。如望梅止渴、躲避汽車、打鈴後進教室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