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促成了國内電視劇産業井噴式的發展,這不僅體現在傳統電視劇行業,在互聯網大潮的沖擊之下,網絡觀劇的用戶群體愈發壯大。并且電視劇無論在觀衆覆蓋人數還是觀看時長上都遙遙領先電影和綜藝類節目。因此,電視劇也成為了各大視頻網站着力拼殺的主戰場。為了瓜分這塊大蛋糕,多家互聯網視頻平台從最初的版權争奪到如今紛紛布局自制IP劇甚至超級網劇,雖然一片繁榮景象,但從用戶的角度來講,讓人難以接受的還是劇中的“五毛特效”。
國産影視特效為何不如國外
“五毛特效”之說其實由來已久,而百度百科給出的定義就是不值錢的特效。五毛特效表現在一些國産電視劇的制作上,因為特效的效果不被觀衆接受,于是被批評為“不值五毛”。最近,一些國産影視劇仿佛又集體讓觀衆出戲,某熱播劇還深陷主演摳圖拍戲的旋渦之中。觀衆紛紛吐槽其對手戲太少,感覺演員就像被複制粘貼到背景之中。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總是能看到一些國産影視劇在宣傳時号稱巨資投入,重金聘請專業團隊,但實際上卻是西瓜汁質感的血漿,“切水果”一樣的斷臂,以及手撕鬼子等被廣大網友吐糟了很久的渣特效。筆者的朋友圈裡也是各種不能忍的心情。這樣的特效在國産劇中不客氣地說比比皆是,難道是觀衆沒有習慣還是真的不用心呢?
在這個國産影視劇最好的年代,我們不奢望可以看到媲美好萊塢那樣特效逼真制作精良的影視劇,但至少不是讓觀衆看了目瞪口呆,古裝劇變科幻片尴尬情境。“五毛特效”從字面意思理解來看,就是低成本,投資方不舍得花錢,影視劇在後期制作過程中投入太少。其實這也隻是其中一個原因。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國産影視發展至今為何還是不如國外,何時才能讓觀衆看得舒心?
一集投入等于整部《甄嬛傳》
其實影視劇的特效并非大多數人想象般那樣簡單,其實特效制作是一項繁瑣複雜的制作過程。從資金、周期、人才、流程、溝通、設計每一個因素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很多道具、造型、場景其實都是跟特效緊密相連的,但一些國産影視劇特效部分往往隻是作為後期制作的一個環節,把特效環節視為補鍋匠,現場解決不了的問題就甩給特效去補鍋。
切水果式的斷臂經常出現(圖片來自網絡)
反觀主流的歐美影視特效在各方面都要成熟、嚴謹很多,不論後期制片管理還是技術上來看,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工業流程。我們先不說國外像好萊塢出品的電影作品有多麼好,可能會有朋友說電影跟電視劇的特效制作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那就來說說美劇。
美劇《權利的遊戲第六季》一集耗資達1000萬美元
國産劇的特效為什麼會渣渣,經費是一大因素。其實特效制作一直都是一個燒錢的行當,美劇平均制作成本是一集200萬美元,而熱播美劇《權利的遊戲》第一季每集制作經費就高達600萬美元,而第六季一集耗資竟然高達一千萬美元,這是什麼概念?這相當于在國内可以拍幾部中等成本的電影,幾乎可以拍一整部《甄嬛傳》了。
并且美劇在特效投入上占總投入的占比非常大,而一些國産劇在特效上的投入最多也僅僅為五六分之一,一些号稱上億元投資的劇作,在宣傳時往往會說特效投入比重大,觀衆們大可放心,但最後往往把錢都花在了聘請明星身上,明星片酬是一部影視作品最大的花銷,一些大牌明星一集電視劇的片酬往往高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國内一些制作方相信,隻要明星到位,播出前再炒作一下,不怕沒人看。
路都走不穩怎能擺脫“五毛特效”
在國産影視劇中,大多以古裝、仙俠為題材,這就對特效的制作量要求非常巨大,并且特效量與電視劇的制作周期極其不對稱。都說慢工出細活,如果想要細節豐富逼真的特效畫面,那麼制作周期必定要長。可是要命的是,時間一長,花的錢就越多。所以在缺錢的國内影視行業,一部劇短短幾個月的特效後期制作是遠遠不夠的。
特效需要各個環節話費大量時間來完成
而且還要配合演員和播出檔期,後期特效制作團隊必須瘋狂的追趕工期,“慢工出細活”完全無從談起。特效制作從前期的布景、道具,再到渲染、燈光、合成,其中需要技術人員花費大量時間完成,如果想在時間要求内提高效率,除了增加人力,還要依靠硬件設備和軟件程序的提高。這就對國内特效制作團隊有着相當大的考驗。
特效行業在國内起步晚,與國外發展幾十年的特效技術相比,想要達到好萊塢式的特效産業模式還很難。國産影視劇在後期制作時,往往把特效制作外包費多家“小作坊”式的公司來做,水平參差不齊,加上人才儲備甚少,許多特效師甚至邊學邊做。路都走不穩,還想學人家跳高,想擺“五毛特效”又何從談起呢。
不奢望能夠追趕上好萊塢,但求用心
寫在最後:
國産電視劇仿佛一直活在美劇的陰影之中,筆者在這裡不是貶低國産,活在陰影之中,卧薪嘗膽、一鳴驚人何嘗不是好事?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人家好萊塢也是一點一點走過來的,我們怎麼就不行呢。如今國産劇可能正在從不成熟走向逐漸完善的道路,我們也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驚喜。常年被觀衆所吐糟,究竟是坑了自己還是坑了觀衆,我想可能是兩敗俱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