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年間,景德鎮制瓷藝人通過常年用心地積累經驗,從而逐步的掌握了熟練運用多種品類、濃淡不同的青花色料,分染出了深淺有别的藍色色階變化,從一筆之中亦可窺其色澤分明的韻緻,使所描繪的物象明澈清晰,曆來就有“五色青花”之美譽。
而除去使用優質青料的因素外,其獨到之處還表現在成功地運用了分水技法,這種技法起源于我國傳統水墨畫之中的墨分五色效果,故可以将一種青料分出頭濃、二濃等深淺濃淡相同的不同色調,從而可根據畫面的不同需要來調配使用。
康熙朝青花瓷器上所使用的青料,史書上并未明确記載,大約成書于清代雍正時期的《南窯筆記》一書中記載當時所用的青料除了明代已用的浙料、江西料外,并說:“本朝則廣東,廣西俱出料,亦屬可用,但不耐火,繪彩入爐則黑矣。”有因于此,這本書所得出的結論是:“故總以浙料為上。”
光緒年間覆刻的乾隆年間書籍《泉州府馬巷廳志》在談及掘井取青料的記載:“碗青,金門古湖瓊林掘井口取之,江西景德鎮及德化,甯德各窯所需。”多數學者認為:“這種江西料、兩廣料和福建金門料恐怕都隻在較粗的青花瓷器上用。”
乾隆初年,唐英在其著作《陶冶圖說》中提出:“瓷器,青花需青大釉,悉藉青料,出浙江紹興,金華二府所屬諸山……其江西,廣東諸山産者,色薄不耐火,止可畫粗器。”
故有學者據此認為:“優美的康熙民窯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也應該是這種浙料。”但也是有學者認為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使用的青花原料是雲南的珠明料。”
古陶瓷鑒賞家耿寶昌先生則認為是珠明料與浙料并用,以上各家之說供大家參考。
至于着色效果,康熙早期的青花瓷,其發色呈灰暗的藍色,有渾濁的感覺。
到了中期,發色由灰暗變得嬌豔青翠,濃淡有緻,達到了傳統繪畫中所謂的“墨分五色”的效果,宿有“青花五彩”之稱。
晚期的青花發色變得淺淡,給人以清新明快而透亮硬朗之感,亦有質量較差者,多呈色不穩,且有暈散的現象産生。
這其中以中晚期,尤其是中期最具特色,為康熙青花瓷器的典型發色。
專業送拍,目前國内業務有送拍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國嘉德;海外業務有送拍香港保利,中國藝海,台灣中正,香港勞倫斯,新加坡金沙,美國聯邦,美國缪斯,阿聯酋迪拜拍賣等,承諾送不進去全額退款,根據各拍賣行曆史成交記錄為您選擇您藏品适合的拍賣行合作上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