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每日論語一則167

每日論語一則167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5 10:26:59

每日論語一則167?【原文】12.13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每日論語一則167?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每日論語一則167(論語學習筆記242)1

每日論語一則167

【原文】12.13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孔子說:“審理案件,我同别人都差不多。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不同的話,我審案的目的是讓天下無案可審!”

上章孔子誇獎子路可以“片言折獄”,折獄:斷案。還記錄了“子路無宿諾”。本章緊接着記錄孔子的言論:聽訟:訟(sòng),訴訟。審理案件。吾猶人也:孔子說審理案件我跟大家都差不多,沒什麼特别之處。必也使無訟乎: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不同的話,我審案的目的是讓天下沒有案件可審!

“折獄”與“聽訟”

本章的内容與上章緊密相連,都是關于訴訟的。“折獄”與“聽訟”是近義詞。那為什麼在同一篇緊連着的兩章中一章用“折獄”,另一章有用“聽訟”呢?我的理解是“折獄”更偏向于“結案”,指斷案的判決書,而“聽訟”偏向于審理的過程,指訴訟案件這個整體的事件。在其他《論語》研究中我們找不到這個問題,更找不到答案。子路斷案比較簡單粗暴,又因為其忠信義的聲譽遠播,還沒說完大家就接受了他給出的結論。楊氏曰“子路片言可以折獄,而不知以禮遜為國,則未能使民無訟者也。故又記孔子之言,以見聖人不以聽訟為難,而以使民無訟為貴。”(《論語集注》)楊時說子路不懂得“以禮遜為國”,沒能力使自己治下的人們之間沒有官司可打。雖然孔子誇獎了他“片言折獄”的本事,但孔子并不是在提倡子路的這種行為。聖人的思想并不以審理案件為難事,而是以沒有案件可審為貴。範氏曰:“聽訟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則無訟矣。”(《論語集注》)範氏說善于“聽訟”隻是解決了表面問題,正本清源就能達到“無訟”的目的。

孔子的偉大理想

兩章對比,高下立現。子路是斷案如神,深得人們信賴。最多也就是一個公平公正的好法官而已。孔子是“天下無案”!孔子的這個想法,這個思想真是太偉大了!

孔子曾擔任魯國大司寇。大司寇負責實踐法律法令,行使司法權,大司寇下設小司寇,輔佐大司寇審理具體案件。大、小司寇下設專門的司法屬吏。此外,基層設有士師、鄉士、遂士等負責處理具體司法事宜。估計孔子是在做魯國大司寇期間說的這句話。“必也使無訟乎!”一個國家司法機構的最高長官的理想是天下無案可審!從一個角度反映出孔子的理想就是實現一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的太平盛世。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為政》)太平盛世不是靠刑罰和政令強制出來的。孔子提倡用儒家富民、教民思想“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來實現太平盛世。孔子的儒家思想與“刑”格格不入,孔子不喜歡法制,提倡德治。他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修行君子應該懷德懷刑,一方面以德規範自己,一方面使自己不要去觸碰刑罰。他還在誇獎南容的宿說他“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長》)國家無道就要保全自己免於刑戮。在孔子的内心裡“刑”是應該畏懼的,應該遠離的東西。“德”才是應該懷柔的,應該居心的地方。從孔子的刑罰觀和道德觀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理想的社會是沒有刑罰的充滿了道德的社會。老百姓之間是和睦相處的,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使無訟乎!這樣的理想國根本就不需要“訴訟”了,無案可審的法官大人們也都可以失業了。

被專家忽視的“必也”

我們再來說說“必也使無訟乎”中的“必也”。很多解讀忽視了這個詞的存在,注意到了這個詞的人也都解釋成了“一定要”。我們先看看《論語》中“必也”的用法。除本章外還有六處。其中三處都是“一定是”的意思,“一定是”表肯定,必須要的意思,非得如此不可。子曰:“何事于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濟衆,哪裡隻是仁啊!那一定是聖了吧?堯舜都還擔憂自己做不到呢!“必也正名乎?”(《子路》)那一定是先正名。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子路》)那一定要是狂狷之人……另外三處是“如果一定要……”的意思。如果一定要并不表肯定,有假設之意。重點都在前句,如果一定要的是個補充。子曰:“君子無所争。必也射乎!”(《八佾》)君子沒什麼好争的,如果一定要争的話……“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述而》)如果一定要帶誰的話,那也是好謀而成者。“人未有自緻者也,必也親喪乎!”(《子張》)人沒有充分抒發感情的時候,如果一定要說有的話,那肯定是在位父母辦喪事的時候。

那麼本章的“必也”到底是“一定是”還是“如果一定要”呢?我們再來看原句:“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前句說“審理案件,我同别人都差不多。”後句說“讓天下沒有案件可審!”假如用“一定要”來連接的話整章意思就顯得非常唐突。意思是,我審案跟别人差不多,一定要是天下沒有案件可審才好。這不但反映不出孔子的“無案可審”的偉大理想,還對其他人提出了超出實際的過高要求。我認為後句是在前句基礎上的發揮,如果審理具體案件的話,我跟别人差不多,不過就是公平公正。但如果一定要說有所不同的話,我審案的導向性就是要讓天下無案可審。既說明了孔子的理想,還道出了孔子辦案跟别人的不同,不同點是要使案件的審理結果對社會起到正面的導向作用,讓民衆今後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對社會公衆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這才是孔子的思想。

道客村曰:

子路忠信百姓服,子曰聽訟猶如人;

片言折獄非理想,正本清源無案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