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朝繪畫與宋代繪畫

唐朝繪畫與宋代繪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7 03:39:33

仲和

漢唐美術開創格局,成就風範,在諸多領域開後世之先河。

近期,《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知名文物研究學者、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賀西林曆年來發表的十篇有關漢唐視覺文化研究的論文。

以下為美術史、曆史、考古等方面的相關學者對此書的讨論與評析。

唐朝繪畫與宋代繪畫(漢唐美術研究與拓展的一個縮影)1

《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書影

李公明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

賀西林教授新著《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主旨如他在後記中所言,即通過圖文互證的方式對考古發現中的視覺遺存進行解讀和闡釋,揭示其内在邏輯和創造動機,重構曆史體驗。這讓我想起讀大學時開始形成的圖像分析對重建曆史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認識,美術史知識的生成的确是一個不斷深入“讀圖”與“觀史”的過程,這真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圖史大書。

讀西林這部著作,首先有一種“老圖新讀”的感受,如書中重點讨論的馬王堆漢墓帛畫、蔔千秋墓壁畫、霍去病墓、漢畫中的伏羲女娲……讓我穿越回四十年前教授中國美術史的課堂,而西林也善于将學術進步、知識生成充分體現在教學中。而“舊論新探”,是對傳統知識做新的解讀,其以誠實嚴謹的态度留下充滿問題意識的标記,并對圖與史研究方法及其局限性進行反思。書中收錄論文多根據最新研究成果作出了修改、補充,并在附記中加以說明,這在學術論文集中并不是太常見的,而這正是學術研究文獻最有價值的編纂方法。

唐朝繪畫與宋代繪畫(漢唐美術研究與拓展的一個縮影)2

燕妃墓屏風壁畫,唐鹹亨二年(672),每扇高164厘米,寬75厘米。作者據發表圖片拼接制作,原圖采自昭陵博物館:《昭陵唐墓壁畫》,文物出版社,2006年

賀西林是一位堅定的圖像邏輯主義者,也是一個圖像的思想觀念主義者,相信圖像的繪制有其受時代思想觀念、圖像制作者及對象身份等制約和指引的内在理路,圖像與思想性就這樣緊密聯系在一起。由“讀圖”進而延伸的“觀史”,關鍵是從圖像的生産(題材、觀念、圖式)發現疑問,繼而不斷追問,由圖入史的路徑盡管曲折迷離,終于層層深入而重返曆史語境。作者重視對中古政治與文化曆史的審察,以“圖像—曆史—政治隐喻”的方式,将半部王權政治史在“讀圖”中逐一展開,在圖史中讀出深刻的意味。近年來作者仍多做個案研究,但正如他所說:“在視角和思路上都有一些變化,不再拘泥于具體圖像的考證和闡釋,而是嘗試從跨地域、跨文化、跨宗教的宏觀曆史格局中,揭示其視覺性、思想性及文化和政治意涵。”這一步跨出去,的确就是海闊天空。

蘇榮譽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教授

作為一個工科男,我讀大學時的目标就是被培養成一名工匠(工程師),積習難改,萦心承載之材、構建之技這類難入藝術家法眼的毫末。在《讀圖觀史》中,作者涉及的材料林林總總,包括漆木、青銅、玉、石、磚陶,以及絲帛、玻璃、金和銀等。用關中話說,老材料給他玩遍了,也玩通了。但貫穿其中的是圖像,他不僅能辨識,還能構建它們中間的邏輯聯系。無圖沒像他不感興趣,因為他腦子裡的是史,哪些東西可以化史,哪些不能,西林清楚。

《金瓶梅》裡有句話“一番拆洗一番新”,後來常被用來反映戲曲藝人立足傳統的創新之舉。其實,學術研究何嘗不是如此。《讀圖觀史》的開篇是關于馬王堆一号漢墓漆棺畫與帛畫的研究,該墓發現以來研究就沒有間斷過,一批美術史家、考古學家,老宿新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議論風生,歧見紛呈。西林在此基礎上貢獻了自己的解讀:漆棺畫與帛畫表現墓主從死到成仙不死,直至進入太一天庭,最終回歸天、道的過程,成一家之言。

對照閱讀,自己這個研究破銅爛鐵的匠人頗有共鳴,很多青銅器也是在反複“打磨”中成器的。西林兄是精細之人,内容铢锱必較,圖文極力講求。十篇大作,标題大多有正有副,典雅得讓人豔羨。西林兄文筆硬朗而暢達,贈我的《極簡中國古代雕塑史》,一天讀完。此後,國龍兄來寒舍也是如此,共同的感覺:足夠好。

西林兄解圖探史,不僅教我他考證出來的一些古怪圖像,如“句芒”“蓐收”“飛廉”等,也告訴我如何貫穿圖像。不禁使人想起南宋史學家鄭樵的圖史之論:“圖成經,書成緯,一經一緯,錯綜而成文。古之學者,左圖右書,不可偏廢。”西林就是這樣一位達人。

李清泉 山東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教授

賀西林教授的美術史研究主攻兩漢,又上瞻先秦,下顧晉唐,其衆多學術貢獻早已為學界所熟知。最近,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他的新著《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即萃集了他在漢唐美術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唐朝繪畫與宋代繪畫(漢唐美術研究與拓展的一個縮影)3

陰陽二神畫像磚,東漢,縱39厘米,橫47.9厘米,四川崇州收集,四川博物院藏

西林教授向以注重文獻、精于考據的學術特色見稱,書中有關“句芒”“蓐收”“飛廉”等神祇圖像的辨析與考訂,及其對“伏羲”“女娲”所象征的“陰陽主神”的研究與發現,不僅為理解漢代墓葬美術中的一些神秘文化及其圖像語言解除了障礙,同時也為揭示漢代人的知識系統與觀念世界提供了路徑。毫無疑問,對古代藝術圖像之最小單元的考據和認定,往往是完整解釋一座墓葬或一件作品的根本前提;而本書所收的多篇文章,均可稱得上是通過微觀圖像考據達成宏觀作品闡釋的優秀範例。

唐朝繪畫與宋代繪畫(漢唐美術研究與拓展的一個縮影)4

畫像石堂,北周大象二年(580),長250厘米,寬155厘米,高158厘米,陝西西安史君墓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西林教授也是一位注重厚積薄發、為學态度十分審慎的學者。多年以來,他對不斷湧現的考古新發現始終保持着密切的關注,在漢唐美術方面積累的材料相當宏富。但他從不汲汲于一鞭先著之快,相反總是保持着慎思謹言、論不輕出的一貫作風。讀他的文章,每每感于其視野的寬廣、對研究材料的竭澤而漁,及其觀察、梳理材料關系的細緻綿密。其有關霍去病墓、明尼阿波利斯館藏北魏畫像石棺、北周入華粟特人畫像石葬具、唐燕妃墓和李勣墓屏風壁畫的讨論等,皆是從綿密細緻的材料分析和學術史清理中發現問題,進而建樹自己獨到的觀點和見解的。更值得稱道的是,他的研究總是能将各種藝術現象還原到其所處時代的曆史場域中加以合理的解釋,令人從中感知到圖像背後的那一段段故事曾經也是那麼實在、鮮活。

李軍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教授

我印象中的賀西林教授總是一副謙謙君子的樣子。我們的辦公室挨在一起,他又跟我一樣愛校如家,可謂朝夕相處。平時言談多中和之論,但他有時候大眼一瞪,精光四射,大有九牛不回之勢。我感覺他的學術似乎也有這兩個面向。他做漢唐美術史數十年,他的兩部大著《古墓丹青:漢代墓室壁畫的發現與研究》和《永生之維:中國墓室壁畫史》,早已是同行和學生們案前篋上必備之書,以供随時翻檢,開卷有益。但學術界流傳着的他的主要聲音,卻是“馬王堆帛畫太一說”“陰陽主神論”“霍去病墓迷霧說”等一系列論證嚴密、立場鮮明的觀點。剛剛出版的新書《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彙集了賀西林教授曆年發表的十篇重要論文。從書中三編“圖像表征與思想意涵”“圖像考辨與知識檢讨”和“圖像傳承與文化交融”的表述來看,他的學術圍繞着美術史的看家本領“圖像”,日益從高邈的“思想”,經由細密的“知識”,向更為廣闊的“文化”進發,其間始終保持着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審慎與謙遜、同時睿見疊出的風格。

陸揚 北京大學曆史學系教授

這部著作以兩漢至中古重要的視覺文化的實例為經,以重要的研究範疇為緯,編織起一幅精微的中古視覺文化圖景。每一篇章涉及的都是帶有經典意義的中古視覺與物質樣本,涵蓋的面相也甚廣,足以看出作者研究範圍的全面。如作者所言,這些篇章的寫作跨度達二十年,但就其觀照的問題與處理的手法而言,不同篇章之間卻有着相當強的連貫性,而且能看出一種不斷深入的思考過程。作者對于中古仙界觀念的視覺再現的持續性關注就是其中之一,在這一基礎上提出有關“霍去病墓”性質的新見解。

唐朝繪畫與宋代繪畫(漢唐美術研究與拓展的一個縮影)5

畫像石棺,北魏,6世紀早期,側闆長223.5厘米,高61厘米,河南洛陽出土,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藏

這部著作中讨論的主題,雖有不少是熱門課題,作者仍能提供獨到甚至具有颠覆意義的看法。比如對北魏線刻孝子圖的再思考令我們對南朝宮廷藝術的影響力有新的認識。我很欣賞西林兄對材料作竭澤而漁式的搜羅,沒有這種努力,就不會有對漢代藝術中羽人形象變化軌迹的揭示。

近年以來對中國古代尤其中古視覺文化的研究,随着新材料的大量出現和新方法的借鑒,一時成為顯學,但也不免落入新巢臼,比如過于簡單地将藝術表現與某種統治意識相連,或容易輕率強調藝術的紀念意義。西林兄的研究則努力避免這些問題,将目光放在視覺藝術的細節,揭示相互之間微妙的曆史聯系,而不是輕易推出宏大的結論。從隋唐畫像石棺上的圖案到初唐燕妃、李勣墓中列女圖,作者的分析都帶有一種圖像志的特點,找出藝術呈現的延續性背後的精神和物質因素。這是這部大作另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原因。

鄭岩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這本書從賀西林教授大量著述中萃取十篇,彙為一冊,既可見這位學者成長的足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美術史研究近三十年來發展的縮影。書名清晰地概括了作者的學術旨趣,也是美術史學科新變化的重要表征,即憑借大量考古發現的新材料,将以大藝術家和傳世經典為中心的傳統美術史研究,拓展到對于廣大無名工匠和整個古代視覺文化的關懷,并以其特有的視角與方法(“讀圖”),參與到大曆史的寫作之中(“觀史”)。

在從事中國美術史研究的壯年學者中,賀西林教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他以漢唐墓葬材料為中心,打破美術史學與考古學、曆史學的壁壘,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将豐富的圖像材料置于政治、經濟、民族、風尚、觀念的宏大坐标系中,于不疑處有疑,于有疑處窮诘,立論缜密,剝繭抽絲,新意疊出。閱讀這些文字,如同在通往思想天庭的道路上經曆一次奇妙的旅行,或上倍之,山重水複,或上倍之,柳暗花明,或上倍之,水落石出,雲開日見,氣象萬千!

韋正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賀西林教授的《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是一本具有史學意味的美術史研究文集。中國古代美術受到曆史文化語境的高度制約,這是無論采取何種研究理論和方法都無法改變的特點,其價值判斷最終落實到曆史文化層面上才會更有意義。這個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但以往很難做到,之所以做不到,是由于之前還不具備條件。

近些年來,随着美術史、考古學、曆史學自身的發展及互鑒,三個學科出現了融通的趨勢。就美術史學科而言,日益豐富的考古材料和史學研究成果,極大改變了美術史的知識結構和書寫範式。就考古學科而言,其從建立基于物質材料的編年,逐漸走向跨學科的多元探索。就曆史學科而言,其從重視政治史、制度史研究逐漸擴展到社會史、文化史。應該說,現在已經具備了将三個學科加以融合的條件,賀西林教授則是不可多見的能将三個學科妥帖結合的學者。西林教授出自著名美術史家金維諾先生門下,其在視覺圖像和曆史文獻兩方面都具敏感性和洞察力,文集中《漢畫伏羲、女娲圖像知識的生成與檢讨》一文最資佐證。展開文集,似乎找不到美術史、考古學、曆史學三個學科的界線,但其中的學術魅力則無處不在。

李梅田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此書收錄了賀西林教授的一組論文,這些論文不同于以傳世經典為主的美術史研究,研究的對象都是考古出土的圖像或視覺材料,研究的方法也是曆史時期考古學與美術史的結合,因此可以歸屬于“美術考古”研究。美術考古與美術史之間,前者也許更關注美術品的史料性而不是藝術性,考古圖像與其他考古遺存一樣,都是“史料”,其作用與傳世文獻相似,是可以用來“閱讀過去”的,正如本書書名所示——“讀圖觀史”。

唐朝繪畫與宋代繪畫(漢唐美術研究與拓展的一個縮影)6

羽人騎天馬玉雕,西漢,高6.7厘米,長8.9厘米,陝西鹹陽新莊村出土,鹹陽博物院藏

到底如何“讀圖觀史”?賀西林教授通過對漢唐時期的數個經典案例,展現了他的研究路徑,大緻是在圖像志研究的基礎上,尋求圖像的結構與邏輯、探究圖像的主題與意涵、還原圖像的生成機制、建構古人的信仰體系,等等。這種讀圖方式是通過兩種“觀看”來實現的:一是作者對古代社會的“觀看”,如透過馬王堆一号漢墓的棺畫與帛畫看到了西漢前期的升仙表達,透過樹下古裝女子圖看到了燕妃、李勣的身世及他們的政治與道德傾向,透過北魏畫像石棺看到了當時的匠作體系,透過入華中亞人畫像石葬具看到了六世紀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融;另一種是古人對周邊世界的“觀看”,無論漢代的升仙或羽人圖像,還是北魏的孝子圖像,或是唐代的樹下古裝女子圖,都是當時的圖像制作者或使用者對所處世界的觀察、理解與形象表達。西林教授通過這兩種“觀看”,讨論了十個漢唐時期的經典案例,旁征博引、創見疊出,使得讀者得以撥開曆史的迷霧,一窺圖像背後的古代社會。

唐朝繪畫與宋代繪畫(漢唐美術研究與拓展的一個縮影)7

《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書影

唐朝繪畫與宋代繪畫(漢唐美術研究與拓展的一個縮影)8

《讀圖觀史:考古發現與漢唐視覺文化研究》書影

唐朝繪畫與宋代繪畫(漢唐美術研究與拓展的一個縮影)9

賀西林,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賀西林,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期從事中國美術史、美術考古、中國古代視覺和物質文化教學與研究,代表作有《古墓丹青:漢代墓室壁畫的發現與研究》、《永生之維:中國墓室壁畫史》(合著)、《中國美術史簡編》(合著,第三版獲首屆全國優秀教材獎)。

責任編輯:李梅

校對:張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