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一
《論語》中有九次提到“朋”字
十九次提到“友”字
今天我們管好朋友
叫“閨蜜”“哥們兒”
在古代,朋友的種類有多少?
又是怎麼稱呼的?有哪些典故和故事呢?
元白之交
元稹和白居易可以說是曆史上另一對出名的好友了。據不完全統計,元稹給白居易寫詩85首,白居易給元稹寫詩152首!
除了數量豐富,二人酬和的詩作也是有問有答,相互對應的:白居易曾寫“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回夢見君”(《夢微之》),元稹就回信道:“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酬樂天頻夢微之》)。如此詩作,比比皆是,令人看後不由得被二人的深厚情誼所感動。
其中,最潸然淚下的還是元稹離世九年後白居易寫下的詩句:“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夢微之》)。
區區十四字,将歲月的無情和對友人的緬懷娓娓道來,不得不為其二人的友誼所震撼。
李杜之交
李白年長杜甫12歲。李白成名早,已經是名滿長安的大文人,而當時的杜甫卻是科舉落第,默默無聞的小透明,他們兩人生活經曆實在相差太多。不得不說,他們倆人相識、相知,也是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了。
杜甫曾寫下不少贊美、思念李白的詩句:“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飲中八仙歌 》)、“寂寞書齋裡,終朝獨爾思”(《冬日有懷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等。
李白也會寫詩酬和,卻僅僅留下寥寥二三首詩:“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單從數量上看,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李白根本沒有重視他倆之間的友情。但實際上,李白其實非常欣賞杜甫的才華,在與杜甫分别後,也非常懷念他。
之所以李白給杜甫的詩作不多,是有多種原因的:李白喜歡旅遊,以至于好多詩作遺失,另外也有性格因素,杜甫喜歡作詩表達思念之情,李白喜歡作詩漫遊仙境。因此,僅僅從詩作數量來判斷二人之間的情誼,不太妥當。
高山流水
傳說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有一路過的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伯牙所彈之曲"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鐘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這個故事後來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語,也衍生出“知音”這一形容朋友之間情誼的詞語。
杵臼之交
據《後漢書·吳祐傳》記載,東漢時期,有一個叫公沙穆的人學習非常努力刻苦,可是總覺得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還是非常有限,于是就想到京城去,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深造。
然而,公沙穆的家裡非常貧窮,他勉強湊足了去京城的路費,可到了京城,沒過幾天盤纏就用光了,交不起入太學學習的費用。為了繼續讀書,公沙穆隻好到當地一位叫吳祐的富戶家裡打工,當上了一名舂米工人。
吳祐不僅是富戶,還在朝為官,身份顯赫。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祐偶然從他身邊經過,突然發現這個年輕人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個做粗工的人,于是就好奇地和他聊起天來。
在聊天的過程中,吳祐發現公沙穆是一位學識淵博且好學的讀書人,于是不顧彼此懸殊的貧富差距,和他在杵臼前結為朋友。
後來,公沙穆學有所成,成為東漢有名的能吏。而“杵臼之交”也被傳為佳話,用來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