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江蘇省考必考字詞

江蘇省考必考字詞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5-17 07:27:30

文言文虛詞用法

在中高考試卷中,文言文虛詞是永遠無法避開的一個存在。初中階段12個必考虛詞,高中在初中的基礎上增加到18個。在全國各地的中高考中,這些虛詞被變着花樣的考察,雖然題型不同,但是其内在的考點卻是一以貫之的。

螺蛳君将中高考中必考的虛詞用法整理了出來,在例子的選擇上,兼顧了初中和高中的課文,7--12年級的考生都可根據需要選取,初高中例子并用對比,也讓這些虛詞的用法和難易程度更加一目了然。

今天第一彈,先看看這四個詞:之乎者也。

【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刿論戰》)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

③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與妻書》)

④作《師說》以贻之。(《師說》)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二章》)

②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狼》)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二)助詞

1.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嶽陽樓記》)

③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③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師說》)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标志。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何陋之有?(《陋室銘》)

③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标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過秦論》)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公将鼓之。(《曹刿論戰》)

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怅恨久之。(《陳涉世家》)

(三)動詞,到……去。

①辍耕之隴上。(《陳涉世家》)

②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壯士,能複飲乎?(《鴻門宴》)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師說》)

③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陳涉世家》)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③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4.用于感歎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蒼蒼。(《赤壁賦》)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嶽陽樓記》)

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頹然乎其間者。(《醉翁亭記》)

②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愚公移山》)

②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登泰山記》)

2.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嶽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于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課外,《史記》)

4.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5.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面,不必譯出。

①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課外,《明夷待訪錄·原君》)

② 遠者數世,近者及身。(課外,《原君》)

6.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二)語氣詞

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谏》)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哙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歎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诘語氣。

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之乎者也”這四個虛詞在初高中的課文中頻繁出現,也是中高考的試卷中的常客,後面我們會繼續更新其他虛詞的用法,同時,螺蛳古詩文也會推出全新的視頻,高考虛詞的講解。

江蘇省考必考字詞(中高考必考虛詞第一彈)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