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i)辱于奴隸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li)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馬之千裡也,一食(si)或盡粟一石(dan),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裡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在唐代,除了轟轟烈烈的詩歌改革運動外,同時還有“古文運動”的興起。早期“初唐四傑“與陳子昂都是古文運動的先驅,後來的蕭穎士,李華,柳冕等都提出了積極地複古主張。經過長時期的醞釀和準備階段,到了韓愈和柳宗元,才正真正開創了散文曆史發展的新階段。韓愈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韓愈在文學方面提出關于作家生平遭遇和創作關系的見解,在《送孟冬野序》中,認為:“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即“有不得已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韓愈自幼受家庭影響,常以複古者自居,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入仕。在科名與仕途上屢屢受挫,也與他的複古思想有關系。這篇《馬說》就是他的《雜說》之四,以“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比喻良才難遇知己,“隻辱于奴隸人之手”寄喻了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和滿腔的委屈:
他說,世上自從有了伯樂,千裡馬才被發現。千裡馬是很多的,但沒有伯樂的“慧眼識珠,”千裡馬有什麼用呢。我二十五中進士,四五年才錄用。還都是些觀察推官、四門博士之類的閑職,哪怕是一任太守也行啊,也能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啊!”好不容易做到了監察禦史,關中旱饑,盡盡本分,寫個折子給老百姓請免賦稅吧,結果又貶為陽山令,太憋屈了。難道我就這樣庸庸碌碌一輩子麼?不能為天下人做點事,滿肚子學問又有什麼用呢?
我滿腹經綸,不給我一定的職位,我怎麼能施展抱負呢,“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有勁使不上啊。讓我做官,不給幹事的職位,給了又不讓提建議,提了建議又不接受。朝堂之上還經常說,沒有真正能濟世安邦的人才,哎,真是燈下黑啊!
韓愈後來做到了兵部、吏部侍郎,也算是副部級幹部了,但他的政治作為遠沒有他的文學貢獻大,唐代古文運動的蓬勃房展,打垮了骈文的長期統治,開創了散文時代。開創了一種擺脫陳言俗套、随語言自然音節、自由書寫的文風。而且實用範圍也寬展了,日常生活中也能找到抒寫言志言情的新天地。韓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論點,指導了後來無數古文家的寫作,直到今天,依然有借鑒意義。
韓愈還是做個文人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