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呈現
在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的課文《土地的誓言》中,作者以飽滿的熱情描繪了他那美麗而豐饒的家鄉。你的家鄉是什麼樣的?你對它懷有怎樣的情感?以《鄉情》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思路導航
《鄉情》一題,要抒發對家鄉的情感。除了直接抒情,還可以間接抒情,将感情含蓄地融入寫景抒情之中。
鄉情是一個比較宏大的命題,寫作時要尋找一個情感載體,不可泛泛而談。
首先要思考故鄉哪些具體的人、事物讓自己印象深刻、深受觸動;其次除了熱愛、思念家鄉,還想表達怎樣的情感。
下筆之前,可以将故鄉的情感載體寄托在人上,比如說家鄉的親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鄉的童年夥伴,也可以将這種情感載體寄托在具體的事物上,如家鄉的某一種特色小吃、家鄉的植物、某一個地點等等。将無形的鄉情具體化,再在行文中選擇恰當的描寫角度或者虛實結合來凸顯情味。
優秀範文: 鄉情
又回到了故鄉的小村莊,又回到了姥姥家門前,又看到了那棵棗樹。棗樹下還是那熟悉的身影,她正向這邊張望。我慌裡慌張地跳下車,“姥姥”我撲向姥姥,像極了歸巢的燕雀兒。
(開篇點出“回鄉”主題,為後面的抒情做了鋪墊。)
“呵呵,回來啦!我的墨墨回來喽!”姥姥一邊将我攬在懷裡,一邊歪着頭上下打量我,“又長高了,又長高了…”
(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十分生動,符合人物特點。)
一旁的爸爸見狀,笑着指着棗樹說:“這棗樹也長高了啊,比以前更粗壯了!”
是呢,棗樹的樹冠又向外擴展了一圈,樹蔭面積更大了。我小時候,每到夏天的傍晚,姥爺就會把木桌支在棗樹下,一家人圍着桌子,伴着落日餘晖、夏蟲鳴叫,吃着簡單的晚飯。有時,我和小夥伴們玩得忘了時間,姥姥便特意多放上兩個碗。黑子和妞妞也不會推辭,坐下來便吃。我也不知道這樣吃過多少次别人家的飯。誰家都不會介意被蹭飯,一個村子就是一個大家庭。
(通過孩子們在小夥伴家裡随意吃喝,寫出了鄉鄰之間的淳樸溫情。)
待到棗子将要成熟的時節,我們幾個小夥伴就日日圍着棗樹轉,拍着手唱着一首不知名的打棗兒歌:出東門,過大橋,拿着竿子去打棗,青的多,紅的少唱着唱着終于等到姥爺拿着竹竿去打棗。一竹竿下去,瑪瑙似的棗子紛紛砸下,我們就一窩蜂地鑽到樹下拾棗子,一把一把地往兜裡揣。
拾一陣兒,就跑到空地兒上吃一會兒,吃空了衣兜兒再跑來拾。這樣幾次下來,我們的小肚皮都撐得鼓鼓的,(對孩子們拾棗這一情景的細緻描繪,将孩子們的活潑、調皮刻畫得活靈活現。) 隻能看着姥姥招呼着前院的杜姨,後院的王姥姥,對門兒的盛德舅媽來拾棗,盆兒、笸籮、籃子.紛紛上場。再過幾天,王姥姥蒸了棗糕,定會分給大家。
我們幾個小吃貨抓起棗糕咬上幾口,棗糕的香甜軟糯讓我到現在還回味不已…(通過姥姥招呼鄰居們拾棗,表現了和諧的鄰裡關系。)
“墨墨回來啦!”一聲清脆的招呼,喚醒了回憶中的我。原來是對門兒的盛德舅媽,她笑吟吟地說道:“中午我蒸豆包,等會兒熟了讓黑子給你送去喲!”
“好!謝謝舅媽!”我大聲地應道。站在棗樹下,我環視着周圍:房子更氣派了,道路更寬闊了,棗樹更粗壯了,村子更美好了。一
切好像都變了,可故鄉帶給我的親切與溫暖,還有我對她的深切依戀,卻從未改變。(結尾處抒情點題,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鄉情。)
總評
此文讓人心裡暖暖的。原因有三:其一,全文充溢着一種淳樸的感情,從孩童們在小小夥伴家吃喝,到鄰裡共拾棗子、分享美食,無一不體現着濃濃的鄉情;其二,對故鄉的人和物描寫生動,質樸的鄉親們,挺拔的棗樹,無一不溫暖着生活在鋼筋混凝土中的我們;其三,對美好童年的追憶,天真無邪的小夥伴,快樂單純的童年生活,無一不讓人心生留戀。小作者以生動、細緻的語言,描繪出溫暖感人的鄉村生活,抒發了真摯、濃郁的鄉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