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轉千載、生生不息。
她哺育中華民族,孕育華夏文明,流淌在炎黃兒女的血液裡,是無數人心中“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母親河。
她桀骜不馴,變遷無常,裹挾着黃土高原巨量泥沙在下遊沉積,形成“水行地上,勢如懸釜”的懸河。
中華兒女感恩母親河的饋贈,也為實現“黃河甯、天下平”的夙願殚精竭慮。
大河潮湧,首重安瀾。實現長治久安,保障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山東黃河的安瀾大幕已然拉開。
在山東黃河,聽見工程建管的交響——
襟三水而帶五湖,控汶運而引江河。從2017年破土動工到2021年竣工驗收,東平湖蓄滞洪區防洪工程建設跑出“加速度”。
在東平湖、河口綜合治理核心區建設中,東平湖蓄滞洪區防洪工程建設全面完成,老湖區、二級湖堤得以加固培厚,實施北部清淤,不斷擦亮防洪“王牌”。
一點映照全局,山東黃河防洪工程積厚成勢,從築路修堤、加高幫寬到融入黃河治理文化元素,從河務部門主抓主管到河地融合共進,一系列開拓之舉使山東黃河防洪工程步入發展快車道。
極目四望,黃河下遊“十三五”防洪工程(山東段)圓滿收官,黃河下遊引黃涵閘改建工程(山東段)、黃河下遊“十四五”防洪工程(山東段)建設正酣,一道更為堅固的防洪屏障拔地而起。
在山東黃河,奏響生态保護的合唱——
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黃河斷流,讓黃河三角洲生态遭到嚴重破壞。河道萎縮、濕地退化,海水侵蝕,生物減少。那時的黃河口,“人過不停步,鳥來不搭巢”。
使命在肩、步履不停,黃河人的行動分作兩步:1999年水量統一調度,解決的是黃河物理性不斷流,保證河道内的基本生态用水;2008年起則有意識地實施下遊生态調度,重點轉向到黃河功能性不斷流,用以塑造沿黃地區及三角洲生态系統良性循環。
2008年和2010年起,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山東黃河河務局有計劃開始向清水溝流路和刁口河故道流路進行生态補水,逐步恢複因缺水瀕臨崩潰的濕地生态。2020年防禦大洪水實戰演練期間,山東黃河河務局更是首次采用人工控制漫灘的方式對三角洲進行補水。山東黃河人用實際行動,為黃河三角洲傳遞着生機。
生态改善的不隻是河口,在黃河整體水情較好的豐水年份,山東黃河河務局還實施了河道外生态用水計劃,積極調引黃河水用于沿黃地區地下水壓采治理和重鹽堿地改造等。
多年間,山東黃河河務局積極打造沿黃生态屏障帶,黃河兩岸萬木蔥茏,綠化總面積達到了21.6萬畝。流域地方在黃河生态廊道建設上同向發力,聚力在黃河兩岸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為城市增“綠芯”,為群衆添“綠廊”。2021年,山東省沿黃九市再度發力,一體打造黃河下遊綠色生态廊道暨生态保護重點項目,涉及93個項目,總投資427億元。
以大河之名,赴安瀾之約。務實重幹、進而有為的山東黃河人将繼續扛起大河安瀾的千年夢想,守護好這條悠關民族命脈、悠關群衆福祉的生命之河。(文:喬姝、張睿、任慧霞 圖片設計:張連東)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