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華盛頓的美國曆史博物館中, 保存着三百多萬件珍貴的曆史資料, 涵蓋工業農業、軍事、科技等幾十個領域。在計算機類的重點推薦展品中, 有一隻貼在筆記本上的飛蛾, 特别顯眼。可不要小看這隻飛蛾, 它在計算機曆史史上可謂聲名顯赫。
關于這隻後來被稱作“臭蟲”的飛蛾,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有趣故事。20世紀40年代是計算機發展曆史上的一個巅峰階段。由于軍事計算方面的需要, 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到計算機研制中。1947年7月, 美國海軍出資建造的”馬克2号”計算機, 在哈佛大學計算機實驗室開始測試運行。這台計算機的主要零件是高速電磁繼電器。其主要設計者是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霍華德· 艾肯, 同時參與此項目的還有後來發明編譯器的著
名女計算機科學家格蕾斯·霍普。當年9月9日下午, 在測試加法器時, 計算機突然發生了故障。于是人們開始逐一檢查各個部件, 尋找出問題的地方。反複查找一陣子之後, 終于有人發現了異常, 一隻飛蛾被打死在F面闆的第70号繼電器中。當人們把這隻飛蛾取出後, 機器便恢複了正常。工作人員将這次故障詳細地記錄在當天的工作日志中, 并把這隻飛蛾也貼在筆記本上, 而且在下面寫了一句話:“第一個确實是臭蟲的臭蟲。“
之所以這樣寫, 是因為在計算機出現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用臭蟲“Bug”這個詞來稱呼難以捉摸的電路或者機械故障了。這個故事讓很多人都知道了臭蟲這個詞的别樣含義。随着計算機從業者的增多和計算機應用的推廣,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這個詞來稱呼計算機中存在的設計缺陷和不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