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幼兒古詩配圖紙質書

幼兒古詩配圖紙質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21:13:35

幼兒古詩配圖紙質書?讀統編語文 品傳統文化11,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幼兒古詩配圖紙質書?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幼兒古詩配圖紙質書(古詩文中的兒童影像)1

幼兒古詩配圖紙質書

讀統編語文 品傳統文化11

最近比較火的抖音裡,有一類點擊量很高的視頻,我們姑且稱之為“曬兒”視頻。視頻中的兒童明眸皓齒、天真爛漫,那善睐的雙眸、無邪的眼神、笨拙的姿态,配上稚嫩的童聲,簡直要融化每一個觀衆的心。這是影像的魅力,訴諸感性,直擊人的心房。與之相比,文字對人的感染和沖擊要慢一些,畢竟由文字到讀者心靈要經曆信息的轉化,但也正因如此,文字在頭腦中經過想象的醞釀,帶給讀者更為醇厚和隽永的意味,正如老酒,入喉綿柔,毫不刺激,卻餘韻悠長。閱讀統編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文,品味其中的兒童影像,正帶給我們這樣的感受。

描寫童真童趣,成就一批脍炙人口的傳世佳作

中國古代并沒有兒童文學的概念,視文章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古代文人不屑于為兒童專門進行創作,隻在閑暇之餘記錄了一些兒童生活的片段,發而成詩成文。這些詩文長期以來被淹沒在汗牛充棟的古代典籍中。自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傳入後,語文單獨設科,教科書的選文開始重視貼近學生生活,這些反映兒童生活的詩文才逐漸被發掘出來,成為語文教科書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有許多詩文,如《詠鵝》《所見》《小兒垂釣》《稚子弄冰》《陳太丘與友期行》《詠雪》等,成為脍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這些詩文,以白描為主,簡筆勾勒,描繪了古代兒童優遊玩樂、參與勞作、品詩弄文等生活場景,或自由自在,或天真無邪,或憨态可掬,或方正文雅,透出濃濃的童真童趣。

遊戲是兒童的天性,一年四季都有他們玩樂的身影。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他們的玩物。“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裡《宿新市徐公店》其一),這是兒童春日散學後追逐蝴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楊萬裡《夏日田園雜興》其七),這是兒童夏日幫着父母種植作物;“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袁枚《所見》),這是兒童秋日捕捉喧嚣的鳴蟬;而冬日水結成冰,晶瑩剔透,更是孩童最好的玩具。楊萬裡《稚子弄冰》就寫了一個孩童玩冰的情景: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铮。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這個小孩的玩法可謂獨出心裁:從盆裡摳出一個圓形的冰塊,穿個小洞,再用彩色的絲線系起來,做成一面銀铮(類似鑼一樣的樂器)。孩子把冰铮提在手中,邊走邊敲,聲音如玉磬一般清脆悅耳。可惜這面铮質脆易碎,一不小心勁兒用大了,碎裂開來,如玉一般散落在地上。詩人采用叙述和白描的方式,隻寫孩子的動作行為,沒有寫孩子的表情、心理,但孩子做铮時的專心、敲铮時的得意、冰碎時的失望,都可以想見。

甚至模仿大人做事,也成為兒童遊戲的一部分。胡令能《小兒垂釣》寫一個蓬頭小兒在瘋玩了半天後,居然學着大人有模有樣地釣起魚來: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隻見他“側坐莓苔”,安安靜靜、專心緻志地盯着水面。這時一個路人向他打聽道路,小兒不敢回應,隻是遠遠地向路人直擺手,示意他小聲說話,原來是怕驚吓到他的魚兒。小孩子一本正經學着大人做事的樣子,憨态可掬,讓人忍俊不禁;受到驚擾後臉上焦急的神色、煞有介事的動作,更令人心生憐愛。想來,這個小兒垂釣的場景如果拍攝下來,也會博得衆多的點擊量。

紙鸢曆史悠久,是古今孩童共同的玩具。上了一天學渾身疲倦了,好不容易“散學歸來”(高鼎《村居》),與同學一道,在“草長莺飛”的二月天,伴着如煙的“拂堤楊柳”,乘着和暖的東風放飛紙鸢,該是多麼惬意啊。可惜,這樣的自由時光于當今的孩子是奢侈的,他們“散學歸來”,早就被驅趕着回家寫作業,或者去上輔導班。學業的壓力,使他們對古人隻有羨慕的份兒了。

“晝出耘田夜績麻”(楊萬裡《夏日田園雜興》其七),農家的生活一年不得閑,懂事的農家孩子早就“各當家”了。你看,“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大兒耕作,小兒編織,就連那最頑皮的小兒子,此時竟也安靜地躺在溪邊,剝着剛摘下的蓮蓬。其笨拙的姿态、認真的神情、天真的笑臉,如在目前。農家兒女的辛勞,換來的是白發父母“醉裡吳音相媚好”的溫暖與閑适。父慈子孝,大壯小頑,組成了一幅農家天倫圖景,透露出歲月的靜好,也诠釋着中國人對于幸福的理解。

“牧童”形象寄托着對自由不拘生活的向往

在衆多涉及兒童生活的古詩中,“牧童”的形象反複出現,其中寄托着詩人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如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牧童的出現,減弱了清明日悲戚的色彩,帶給行人如許的慰藉。雷震《村晚》:“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一童一牛,相依相伴,橫卧牛背,悠遊自在,短笛橫吹,随心所欲,可謂自由不拘。

袁枚《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日升而出,日落而歸,緩緩而行,漫步草陂,累了草中酣眠,閑了長嘯高歌,可謂野趣十足。悠然自在、順遂天性,也許正是牧童身上的這些特質,吸引着落入塵網中的詩人們,令他們羨慕不已。唐代詩人栖蟾的《牧童》正道出了詩人們的心聲:“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裡,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古詩文中的兒童影像,體現了文質兼備的兒童教育思想

如果說古詩中的兒童影像,表現更多的是兒童的天真童趣,統編教材所選古文中的兒童,則更多表現他們的睿智聰敏,以及美好的教養和優良的家風。如《楊氏之子》《詠雪》《陳太丘與友期行》三篇短文,均選自《世說新語》,分别從言辭、文學和品行的角度展現了封建大家庭中少年兒童的風采。《楊氏之子》中,孔姓友人指着楊梅對楊姓孩子開玩笑說:“此是君家果。”意謂,你姓楊,這叫楊梅,你們是一家啊。九歲的楊氏之子應聲回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說,我沒聽說孔雀是孔夫子家的禽鳥。這個回應,可謂思維敏捷,機智幽默。《詠雪》中,謝安家的兩個孩子回答“白雪紛紛何所似”這個問題,謝朗說是“空中撒鹽差可拟”,謝道韫則說“未若柳絮因風起”。二者意境有高下,但謝朗的率真質樸、謝道韫的細膩聰敏。而謝家作為世家大族,“寒雪日内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也體現出封建士大夫家庭良好的文化氛圍和高尚的文化生活。《陳太丘與友期行》中,面對友人“日中不至”和“對子罵父”的行為,七歲的元方以“無信”與“無禮”予以駁斥,可謂品行方正、知書達理。這三則故事,均體現了中華文化對于有教養生活的追求。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如果說葆有童心、天真爛漫是其“質”,而富有教養、擁有文采是其“文”,在兒童的教育中,“質”與“文”不可偏廢。有文無質,則少年老成、人情練達,不免缺少情趣;有質無文,則粗犷直露、任性沖動,不免粗鄙俗氣。唯有“允執其中”,文質兼備,才是兒童應有的生活。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室副主任,統編語文教科書核心編者)

《中國教育報》2020年02月05日第4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