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采訪路線

采訪路線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8 19:27:26

采訪路線?(本文首發于“劉潤”公号,訂閱“劉潤”公号,和170萬讀者一起洞察商業本質),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采訪路線?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采訪路線(如何參訪)1

采訪路線

(本文首發于“劉潤”公号,訂閱“劉潤”公号,和170萬讀者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組團去參訪知名企業,今天似乎變成了一件時髦事。

華為。騰訊。阿裡。微軟。百勝中國。

多少人參訪完之後感歎:

噢,原來他們是這樣做的。哇,原來是這樣成功的。

哇噢,原來如此。

他們以為自己看懂了。看見了全貌。

但是,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如何參訪一家公司,才不浪費一次學習機會?

參訪完百家名企後,我總結了兩點方法,和你分享。


1

先來個劇本。

假設你現在抽中一角色,肯德基的區總。任務是和其他區總一起去參訪攜程,回來之後向團隊做一次分享。

怎麼辦?給你兩個工具。

第一個,找不同。

首先,你要對兩家公司有個基本判斷。

肯德基的母公司百勝中國,是中國最大的餐飲集團。大到什麼程度?一年收入600多億。40多萬員工。

攜程和它有什麼相似之處?都是大公司,有大的組織結構。都是服務業。顯而易見。

不同之處呢?我們分維度來看。

1,服務商和中間商

雖然都是服務業,但百勝中國是一個直接的服務商,而攜程是一家中間商。

直接服務商,就是産品是你的、品牌是你的、客戶是你直接面對的,一體化。

中間商就是平台,左手是服務提供商,右手是消費者。

如果把百勝中國對應到攜程的體系裡面,就好比連鎖酒店,航空公司。

酒店跟攜程的關系,就像肯德基和美團的關系。

知道這個不同,有什麼用?

從這個角度看,兩者面臨的挑戰是不一樣的。

同樣是品質控制,百勝中國靠管理,攜程靠治理。

管理是,今天的薯條炸多少秒出鍋,是标準化的,炸雞是标準化的,冰淇淋是标準化的,通過流程來解決問題。

治理是,你這個酒店不行,客戶不滿意,我就下架。因為我沒法深入到你的酒店管理體系裡去。我隻能用獎懲機制來控制品質。

再比如,京東和阿裡。京東是直接服務,先把貨買進來再賣出去;阿裡是平台式,我開個商場,你們來我這兒賣貨,我通過點評機制來了解你貨的好壞,然後治理。

管理和治理沒有優劣之分,由公司性質決定。

這是管理模式的不同。

2,B to C和C to B

有一個特别大的區别是,百勝中國是一家B to C的公司,而攜程是C to B。

B to C的公司,靠什麼掙錢?

一塊一塊的炸雞、一個一個的漢堡。靠産品做的好,用戶喜歡而買走賺錢。

背靠着公司的産品、品牌,面向消費者。這個模式就叫B to C,是一種最經典的商業模式。

C to B是什麼?

如果你眼中的攜程,上遊是供應鍊管理部門,管着酒店、航空公司、景點、目的地資源。上遊供應鍊,下遊消費者。

如果你這麼看,這其實還是B to C的思維。

但是,攜程不這麼看。他是背靠消費者的,背靠流量的,而面向供應鍊

這是C to B

這個差異,從根本上決定了雙方的立場:

到底代表誰的利益?

今天小張要買一張從上海飛北京的機票,攜程得去問,南航,你能不能打折?南航說我不打,那東航你打不打?東航不打,那國航你打不打?國航說,打折。

直到國航打折,小張買到了便宜機票,這事才結束。

因為它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它必須代表消費者的需求,去倒逼上遊的産品去降價、提供更好的産品和服務。

把價格壓下來,消費者買到便宜,才會高興。

你可能會說,B to C的公司也是以消費者為中心啊。

是的,做生意都是以消費者為中心,但兩者的服務心态不同。

攜程并不真的擁有一家航空公司和一家酒店。所以當我要服務好我的消費者時,你上遊的東西必須降價,你讓利出來。

如果它真的擁有,會出現什麼問題?

某天晚上,小張和親友團想買機票,正好今晚自家的航空公司有一架飛機空了一半的艙位,那肯定想盡一切辦法,先把自己的産品(空艙位)給賣出去。哪還顧得上砍價呢。

這就是B to C和C to B兩個模式的矛盾點。

所以,擁有産品的公司,總體來說都很難做成平台型互聯網公司,因為利益出發點是不一樣的。

這是立場、利益出發點的不同。

3,線性增長和指數增長

百勝中國和攜程,一路走來都在增長,但增長和增長,有巨大的差别。

百勝的增長是線性的,再高速,也是線性的;攜程的增長是指數級的。

線性是什麼意思?

百勝能做到 600 億的銷售額,對應着 40 萬員工,如果要做到 1000 億呢?員工人數要漲,可能要50、60 萬人。

為什麼?不能就用現在 40 萬人去做到 1000 億嗎?

這很難。有一種極限做法,不開新店,讓現有的單店收入大幅增長。這在邏輯上通,但實際操作很難。

正常情況是,你想做的更大,就得開店。每開一個店,就要配置等比例的員工。你的每一個增長都對應着員工數量的增加。

所以,不管增長有多迅速,背後都有等比的投入,這叫線性增長。

那,什麼是指數級增長?

假設一個技術團隊投入 2 個億,它是可以支撐 2 個億的營收的,也可以支撐 20 億,還可以支撐 200 個億。技術投入屬于固定投入。

固定的投入可能在漲,但和公司營收規模比,兩者是不成比例的。因為互聯網的産品,收技術服務費的時候,收傭金的時候,它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

互聯網平台,因為邊際成本低,可帶來指數級增長。

為什麼有的行業能 10 倍速增長?原因就在這裡。

到這兒,我們找到了增長模式的不同。

所以,我們去參訪一家公司時,擁有了第一個工具,找相似和找不同。

不斷比較,拿自己和他們比,拿公司和公司比。要看到相似,更要看到不同。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倒逼自己去學習、思考、總結。

能做比較,也就說明你充分理解别人,也真的了解自己。

看到區别,才知道他們做很多決策時,為什麼會這樣做。


2

參訪公司時,建議大家要同時理解另一件事:

“原因通常不在結果附近”。

什麼意思?

有一個邏輯謬論。

假設某個學校發現,來食堂吃飯的學生,有一半人的體重都超重了。

于是餐廳決定調整菜單。減少提供高熱量的食品,減少油炸食品,增加蔬菜、粗糧的供應量。

自從這樣做了,學生的平均體重每個月都在下降。

這是不是就意味着,調整菜單是因,體重下降是果呢?

不一定。因為我們并不清楚,調整菜單前後,來吃飯的是不是同一批學生。或許愛吃健康餐的學生繼續來,不愛吃的就不來了。

我們也不知道,學校是否有增加其他舉措,比如增加體育鍛煉的時間。

現實生活中,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情況就更加複雜了。

比如,很多公司做到今天的位置,是不是你去參訪時所見到的那個團隊的努力所帶來的?

不一定。而且大概率不是的。

今天的成功,可能早在 15 年之前就播了種,才長成現在這樣。

而當下的團隊正在做的事,結果可能要 3 年、5 年之後才能看到。

即便是被參訪的公司本身,他們自己都未必能夠認識到這件事。

華為很好,你就很容易到了華為之後,把在華為看到的一切都覺得好。通常他們自己也會認為,我們今天正在做的事就是我們今天成功的原因。

如果去參訪的你也這麼認為,就會出問題。

因為華為今天的成功,可能早在5 年前、15 年前的人就開始耕耘了。

也就是說,你如果去學今天那些人在做的事情,是結不出果的。反而把自己帶溝裡了。

記住,原因通常不在結果附近。

有時在空間上,有時在時間上。尤其可能是在時間的維度上。

别被時間誤導,學會正确歸因。


最後的話

參訪其實就是向别人學習。

學習,不知前因後果的斷章取義,就奉為經典,是萬萬不可的。

參訪,不深入思考,隻學眼前成功,很容易把自己帶溝裡去了。

如何參訪一家公司?

我們今天講了兩個基本方法:

第一,找相似和找不同。

有管理模式的不同,立場、利益出發點的不同,也有增長模式的不同。

第二,原因通常不在結果附近。

帶着這兩個思考問題的框架,再去參訪一家公司,才不浪費一次學習機會。

避免一葉障目,也别拿相關當因果。

複制成功經驗,避開失敗經驗。

在時間和空間軸上,正确歸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