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标題的名字是為了緻敬楊偉民先生的文章 “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那篇文章我第一次讀到後有一種深深的戰栗感,都說宏大叙事,但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用數據,用數據的勾稽關系,可以如此精巧地展示一個龐大的畫卷。
那種文字中的邏輯和理性擁有天然的美感,你仿佛面對的是一個良師在對你教導,像是面對一個精巧的拼圖,每一步都渾然天成。又像是面對一座高山,你在戰栗的時候,依然想爬上去。
最深的緻敬就是變成他,雖然我水平不夠,但從看到那篇文章之後就一直在學習裡面的分析方法。甚至不自覺模仿其中的語氣。今天鬥膽學以緻用,來分析一下我們現在面對的逆周期問題。
逆周期,為什麼要逆周期,什麼是逆周期,要怎麼逆周期。
抛開那些不明白傳導路線的經濟周期理論,抛開那些感性的詞句,我們把逆周期定義為下面這麼一個簡單的事情。
在2021年,中國現價的GDP是114萬億人民币,準确來說,是114.367萬億,比2020年的101.357萬億增加了12.8%。其中不考慮通脹的增長是8.1%也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數字。
2022年,我們要實現至少5%的不變價增加,同時維持2-3%的平減指數(相當于通脹的概念),這意味着我們的現價GDP要增加114 x 0.07或者0.08 = 8或者9萬億。
我們定義的逆周期就是“怎麼在2022年,增加8-9萬億的現價GDP”。
為此我們用支出法來拆分2021年的GDP:
支出法的基礎如下:總需求 = 最終消費支出 固定資産形成 出口 = 總産出 – 中間産出 -進口
其中總産出 – 中間産出 =GDP
簡單騰挪後得出 GDP = 最終消費支出 固定資産形成 淨出口
2021年114萬億GDP,比2020年增加了 114-101 = 13萬億
根據統計局的數據我們知道,這13萬億中,65.4%來自最終消費支出的增加,13.7%來自固定資産形成的增加,20.9%來自淨出口的增加。這裡有個假設是平減指數是統一的,但現實中不會如此,這會帶來5%-20%的差距,但我覺得勉強可以接收,就不用細究,算總賬嘛。
意味着,比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增加了8.5萬億,1.8萬億來自固定資産形成的增加,2.7萬億來自淨出口的增加。
首先我們要知道,淨出口和貿易順差之間相差了一個服務出口項目,
這主要就是旅遊,中國人去海外旅遊等于是買了海外的服務,所以以前貿易差額總是比GDP淨出口更高。2021年大家沒法旅遊,所以這個藍色和黃線的差距會縮窄(很有可能今年藍線最後是和黃線同一個高度)。但如果你去算過去淨出口和淨出口的貢獻,你會發現這個數據誤差經常很大。但首先2022年要繼續指望出口繼續貢獻2021年這麼大的增量是不可能的,2021年我們看到的增量可能是一個天量,過去20年這數據的均值是正負3000-6000億。
所以要指望2022年,用出口去拉動經濟不太現實,因為第一要繼續這麼高增速不可能,海外一群國家在加息,經濟不會太差,複工可能比消費需求慢一點,但夏天過後出口份額應該是降低的。
要指望中國出口占比繼續提升,即便你覺得這個圖形再上升一段,它的二階導應該也是降低的。而GDP的增量,我們逆周期裡面那個8-9萬億的目标,需要的是二階導。
所以我們把目光放在GDP的兩個大頭裡面 – 最終消費支出和固定資産形成。
首先聊聊最終消費支出。
根據倒算,2020年最終消費支出55.7萬億,我們知道2021年GDP增量是13萬億,其中65.4%是消費支出,意味着,消費支出的增量應該是8.5萬億。
那麼2021年的最終消費支出的一個可能值是64萬億,但這個不一定是最終數目,曆史上看這樣倒算過來總有一點偏差,可能的數字在60-64萬億中間,考慮到不同的平減指數。但沒關系,我們就用這個64萬億。
消費有三個數據,最終消費支出,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社會零售品銷售總額,頻率分别是年度,季度,月度。我們來對比最常用的社會零售品銷售總額和最終消費支出。
曆史上看,最終消費支出一般比社會零售品銷售總額更大。原因在于:
- 社會零售品銷售總額裡面沒有包括除了餐飲意外的服務業,你可以這麼理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從零售端統計的數據,醫療,教育不屬于零售或者銷售的不是實體商品。餐廳或多或少算零售,銷售的是實體商品。
- 社會零售品銷售總額沒有包括虛拟消費,比方說你買的不是實體商品,你買的是原神裡面的抽卡,這個會被算在最終消費支出裡面,但不會被算到社零裡面。
- 社零不會考慮海外的消費,但消費支出會考慮,當然反過來,外國人在國内的消費同理。不過我們出去旅遊更多。
- 社零裡面要剔除掉居民部門裝修的費用,所以如果有一年居民部門裝修很少,那麼最終消費支出和社零的差距會變大。
或者我們這麼理解吧:
GDP裡面的消費 = 最終消費支出 = 社會零售品銷售總額 醫療 教育 海外消費 氪金 – 裝修等記入投資的部分
疫情帶來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就是海外消費沒了,然後疫情後我們對于醫療教育的監管遏制了一些這些領域的消費,遊戲氪金還算okay但基本沒有增長。所以我們可以把上面這個公式,在疫情期間改寫成:
最終消費支出 – 社零 = 疫情期間受損的消費(海外消費 醫療 教育)
當然這樣改寫忽略了裝修等其他部分,不過依然具有參考價值。我們來看看這部分的走勢如何:
可以看到,從1990年開始,中國人民對于醫療,教育,海外消費,娛樂的訴求逐年增加,即便在2021年,這個數字依然沒有降低,增加到了64(估算的最終消費形成)-44(社會零售品銷售總額)= 20萬億。
所以我們大概知道了,2021年的消費組成,是社零的44萬億,和不在社零裡面的16-20萬億。不在社零裡面的大部分是服務消費。
那我們現在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
不在社零裡面的者16-20萬億,為什麼這麼大?
幾種解釋:
- 政府在醫療部門的抗疫支出非常大,抵消了醫療和教育被監管後的下滑
- 醫療教育的被監管前,就已經完成了過去一整年的大部分業績,被監管後下滑但全年依然很高。
但不管怎麼解釋,我們都會面對一個問題是,2022年,這部分數字是要降低的。
- 抗疫支出随着疫情慢慢緩解應該是降低的,而且也沒有那麼多抗疫特别國債可以用。
- 醫療教育的業績暫時不會繼續回暖。
所以這意味着兩種可能:
- 2022年最終消費支出靠社零增長
- 2022年最終消費支出靠社零和非社零的部分
非社零的部分,我們剛才說了,2022年下行壓力是存在的,而且監管是存在的,無論是對教育醫療的态度,還是對于出境的态度目前都是比較嚴格的。這部分消費如果要恢複,意味着監管的放松可能是有必要的。
如果我們覺得監管放松沒有那麼多必要,我們來算算社零自己能不能獨挑大梁。
在大搞基建的年代,我們消費對于GDP的增量貢獻在50%左右,在不大搞基建的時候我們消費對于GDP的貢獻在75%左右。2021年的數據是65.4%。
我們已知,2022年要增加8-9萬億,為了方便計算我就說8萬億,大家都輕松點。
8的50%和75%分别是4和6。意味着如果隻靠社零,我們的社零要從2021年的44萬億,增加到2022年的48-50萬億。
這個數字是個什麼概念呢?
這意味着我們明年的社融增速,要回到2016-2017年全球複蘇的水平,今年因為低基數我們增長了12%,明年要在沒有基數效應的情況下增長10%左右。
就我自己而言,我覺得不是沒可能,但需要一些扶持消費的政策才能實現。一方面基數擴大了,另一方面,2016-2017是供給側改革帶來的複蘇,長期來看消費增速是越來越低的,要指望社消站出來逆周期很難。
而且我們不能忘記,這個10-12%,還是建立在非社零部分沒有拖累的情況下。
然後我們來看看固定資産形成。
固定資産形成與固定資産投資是兩個概念,但非常類似,因為固定資産投資裡面有一些不屬于固定資産形成,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土地。
比方說你買了一個工廠,一個小目标買的。
1000萬花在了土地上,不管是獲得土地還是啥,9000萬花在了設備上。固定資産形成,也就是GDP的部分,隻算9000萬。
所以GDP裡面固定資産形成部分 = 固定資産投資 - (固定資産投資-固定資産形成)
這個(固定資産投資-固定資産形成)大部分是土地的費用。它不算在GDP裡面。
我們可以看到,在土地投資非常興盛的2008-2016年,固定資産投資非常多,但形成的GDP并不多,然後我們在這個圖形的頂部,制訂的目标是M2,社融和名義GDP相匹配,這麼一看你就懂了,M2和投資息息相關,名義GDP裡面一個大部分就是資本形成總額,這個政策本身的含義就是壓低這個藍色線條。這個線條大概在2021年是多少呢?
2020年這個數字是7.6萬億左右。
2021年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大概是54.4萬億,GDP總量114萬億,假定裡面60萬億-64萬億是消費,然後4-5萬億是淨出口,那麼大概還有45-50萬億來自固定資産形成。
那麼意味着2021年,上面這個藍色數字的範圍應該在4.4-9.4萬億之間,很有可能和2020年比較類似。
所以我們在看固定資産形成的時候,又有兩個東西要看了:
- 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
- 這個藍色的線
從邏輯上來說,這個藍色的線太高了是不好的,意味着更多的投資,更多的M2,隻能變成更少的GDP,所以如果你從這個角度考慮,2021年M2和名義GDP匹配更好,所以理論上這個藍色的線條,2021年雖然理論範圍是4.4-9.4,但可能要比7.6要低。
在2016年的時候,固定資産投資了60萬億,但GDP裡面固定資産形成隻有31萬億,相當于一半被中間商賺了差價。
如果做更多新基建,這個數字可能會稍微低一點,但也不會太低,因為房地産投資不能沒了,房地産投資總會有些土地的費用。
一個合理的假設應該是,2022年,這個數字可能比2021年略高,和2020年比起來可能要低一點。比較合理的假設應該是4.4-7.6萬億。
那麼2022年新增的GDP裡面有多少是固定資産形成了,固定資産形成在GDP裡面往往被重複計算一次(當期的終産品,後面的折舊)所以非常容易拉動GDP,在2016年之後,這個數字從40%-15%中間逐年遞減。
考慮到2022年出口不至于是個拖累,那麼我們之前說消費的占比50-75%,邏輯上說可能固定資産形成是20%-40%。
8萬億的20%是1.6,40%是3.2。加上中間商的差價4.4-7.6。2022年固定資産投資要增加。
6-11萬億左右。
今年這個數字是54萬億,明年如果要增加6-11萬億,都是一個非常大的增速。這意味着固定資産投資,要回到2014-2015年的增速。(剛才消費是回到2016-2017)
前幾天Jeffery Gundlach有一個Just Market 叫做 I feel Young again。
2022年的共和國,也需要一些返老還童的靈丹妙藥。
我想通過上面這些數據的分析,當然他很粗糙,但他勾勒出了一個大的圖景,我們在2022年,如果假定出口不溫不火不拖累也不拉動,有四個領域可能增加GDP:
- 社零
- 最終消費支出裡面非社零的部分
- 固定資産投資的增加
- (固定資産投資-固定資産形成)的減少
我們想說的是,央行的表态非常及時,為什麼逆周期的原因在上面就非常清楚了,我們需要返老還童才能完成5%的增速。怎麼逆周期就是決策問題了,四個領域都有可能。
最後的最後,我們對中國經濟依然抱有信心,把14億人帶向發達國家生活水平是人類曆史上的壯舉,無論為了我們自己,還是為了全人類,它都一定可以成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