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曾提出來的一種現象,叫“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即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的完全割裂,也有人對此給出自己的解釋:“某種對大自然的渴望,或對自然界的無知,皆因缺乏時間到戶外特别是鄉野田園所緻”。當然現實生活中,這種“自然缺失症”已經從兒童擴展到了成人,自然教育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
從種子到植株,從毛毛蟲到蝴蝶,從千變萬化的天氣到山川大河,自然為我們提供了無窮的探索主題。在觀察的過程中,孩子可以釋放潛在能量,體會生命的偉大,培養熱愛生活、獨立自主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無論是自然教育從業者,還是帶領孩子探索自然的家長,也可以蹲下來,與孩子的視線齊平,感受他們獨特的觀察方式,與自然重新建立連接。
《鲸之書》
《鲸之書》;(意) 安德列·安東尼裡(著),和鈴(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10月
很久很久以前,第一種出現在地球上的鲸類是巴基鲸,他們不但像許多有蹄類動物一樣擁有四肢,并且體型像狼,有一條細長的尾巴,可以水陸兩栖,是陸生哺乳動物與現代鲸類動物之間的過渡型,主要生活在淺海或大的湖泊岸邊的陸地上,以捕食魚類為生。後來在漫長的演化裡,遠古鲸類的後腿越來越細,直至消失,尾巴越來越發達,變成了适合遊泳的尾鳍,而這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鲸魚的樣子。
書中插畫,鲸魚的進化過程
《鲸之書》是一本鲸魚愛好者不可或缺的入門級科普書,講述關于鲸魚的各種各樣的知識。與多非虛構文本不同,本書以對話的形式呈現内容,仿佛一位年長的鲸魚老學者在回答年輕讀者可能遇到的問題。從鲸吃什麼到它們的分類、到它們的水霧柱的大小,再到如何區分彼此、身體構造、漫長的進化史,一一介紹鲸的家族成員。另外,每一頁都有複雜的、精美的鲸魚或其他海洋生物的手繪插圖,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視覺享受,加深對這些海洋巨型生物的理解。
《藍色大海的奧秘》
《藍色大海的奧秘》, [意] 賈紐博托·阿基尼裡、 [意] 茱莉亞·薩法羅尼林(著),趙璘(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2年12月
這是一本與衆不同的海洋百科科普圖書,對海洋生物充滿興趣的孩子們提供了一種與衆不同的閱讀體驗:從淺藍的海面一直下潛,直至深藍的海底,我們在海洋深處發現了什麼?生活在不同水層中的海洋生物和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之間又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系?徜徉在漸變的藍色海水中,學到海洋知識的同時,還可以體驗到一種非凡的藝術魅力。
據說這本書的靈感來自于2020年BBC海洋紀錄片《海洋星球——我們的生命靠海洋,海洋的未來靠我們》。作者賈紐博托·阿基尼裡是意大利昆蟲學家和作家,熱衷于城市生态學,緻力于教育公衆如何在我們的城市創造生态栖息地。因此,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北極熊、下潛在海洋裡的人類,還可以看到留在海洋裡的塑料垃圾。作者在這本書裡描繪了生物間意想不到的聯系,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強烈的提醒:當我們保護了藍色的海洋,同時也就保護了綠草和藍天,保護了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鳥的王國:歐洲雕版藝術中的鳥類圖譜》
《鳥的王國:歐洲雕版藝術中的鳥類圖譜》,〔法〕布封 著,〔法〕弗郎索瓦尼古拉·馬蒂内等 繪,鄭炜翔 趙 彤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9月
法國博物學家布封,被譽為“18世紀後半葉的博物學之父”,耗費40年時間完成了36卷的巨制《自然史》,對後世影響深遠。正是在他的主導下,在其合作者E.L.多邦東和M.多邦東的協助下,由同時代法國著名的雕版繪畫師弗郎索瓦-尼古拉•馬蒂内完成了1008幅精緻的雕版手繪插圖。這套18世紀的鳥類圖鑒叢書,自1765年陸續問世以來,距今已有二百五十餘年的曆史。
書中手繪
1008幅手繪圖描繪了1228隻鳥、24隻金龜子、23隻蛾、61隻蝶、1隻變色龍、1隻海王星苔蟲、3隻負子蟾、1隻飛蜥、5隻天牛、2隻螳螂和4叢珊瑚。其中有些鳥類,如馬島藍鸠、馬斯卡林鹦鹉、卡羅萊納長尾鹦鹉、塞内加爾長尾蜂虎、留尼汪紅鹀、大海雀等早已絕迹;而像法國小鸨、阿波羅絹蝶、白鹈鹕等在有些地區也已經滅絕。因此,這些插圖更顯彌足珍貴。每一幅插畫下面還配有詳細而科學的描述,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鳥類的有趣知識。
1777 年,法國政府在皇家花園裡給布封建立了一座銅像,座上用拉丁文寫着:“獻給和大自然一樣偉大的天才”。這是布封生前獲得的最高榮譽。
《一隻早飛千年的鳥》
《一隻早飛千年的鳥》,副标題: 中國古代氣象觀測與測量科技;黃衛 著/黃纓童 繪;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年1月
你知道“數九寒天”是什麼意思嗎?數九,是古代民間一種計算寒天的方式,即是從冬至逢壬日(幹支曆)算起,每九天算一個“九”,依次類推。所謂“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數九一直數到“九九”共81天,便春深日暖、萬物生機盎然,是春耕的時候了。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觀雲測天的國家之一,也是人類氣象知識的重要發源地,早在3000多年前的我國殷代甲骨文中,已有表達風、雲、虹、雨、雪、雨夾雪等大氣現象的文字記載。我國古代氣象觀測的科學和技術也一直處在世界領先水平,對世界氣象科學的形成與技術的發展作出過曆史性的重大貢獻。
《一隻早飛千年的鳥》考證并整合了中國古詩詞、古書、科學文獻等中關于中國古代氣象的文字,從“琴弦測濕”到“挂炭天平”再到“鹿筋吸濕”,别有妙用的十二琯律、洛陽靈台、相風銅烏等各種觀測及測量裝置,生動展現了以中國數千年文明為基石的中國古代氣象科技,讓今天身處先進科技時代的我們,為古人認識天氣的智慧和創造感到震撼。
《古詩帶你去探秘》
《古詩帶你去探秘》,DOWEL東幻創作中心 編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書中插畫
詩人白居易寫下“春江春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贊歎江南春天的美景,但你知道其中“藍”指的是一種植物嗎?藍草,也叫做藍靛,過去人們在小暑前後與白露前後兩期采集,可作染料,中國著名的工藝品藍印花布,最早就是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
提起中國傳統文化,古詩詞大概是繞不開的,它們是古人對當時生活以及自身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孩子們最早接觸到的傳統文學形式。“古詩帶你去探秘”系列以極富美感的繪本形态,用全新的視角解讀人們耳熟能詳的古詩。同時以古詩為原點,輻射聯想到自然科學、人文地理、傳統文化、生活常識、科學小實驗等知識,讓孩子們以愉悅輕松的方式探索自然科學。通過古詩,我們可以巡遊祖國的美好山川,了解四季的風物、多彩有趣的傳統民俗,感受古人對自然的理解。
《成都自然筆記》
《成都自然筆記》沈尤 等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10月
你知道“蓉城”的傳奇來曆嗎?聽過“從拐棗樹街追溯拐棗的故事”嗎?上過“懸鈎子的語文課”嗎?想了解是“誰薅了大熊貓的毛”嗎?想感受一下“養一窩螳螂是什麼體驗”嗎?
《成都自然筆記》是一本十分接地氣又不失學術價值的自然筆記,它的作者非常多樣化,既有動植物研究的專家學者,又有各種愛好協會的成員,甚至成都的很多中小學生也貢獻了他們的力量。書中分為花、鳥、蟲三大闆塊,用200多幅攝影照片和精美繪圖直觀呈現了成都多樣化的自然生态,從不起眼的尋常花草和小動物,到國家保護動植物與近年來才偶然發現的外來物種,不一而足。比如花的部分,介紹了從公園到原野到深山等花類植物28種,如野迎春、玉蘭、桂花、芙蓉花、銀杏、蠟梅、酢漿草、魚腥草、杜鵑花、珙桐、蘭草等;蟲的部分介紹了20種,包括滅絕物種與珍稀物種,如鳳蝶、天蛾、黑帶食蚜蠅、胡蜂、蠶、螢火蟲、天牛、蟬等。細膩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觀察者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那麼,跟着作者的步調一起領略那些被忽略的自然光景吧,體會這個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