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關于腦癱治療方法的新聞鋪天蓋地,可謂在醫患江湖界掀起了一場針鋒相對的大戰。腦癱,是一種讓家長們聽到就頭冷的病,平時帶孩子做兒保,最怕聽到醫生說:“寶寶肌張力偏高,要注意一下腦癱的可能,需要進一步做測評。”平時有認真學習科普的爸爸媽媽們,對腦癱的症狀也有一定的了解,會細心觀察寶寶的精神和運動發育,比如寶寶站着的時候腳底沒着地,活動的時候手腳肌肉有點僵硬,就會聯想到腦癱,有警惕心是好的,但不能無依據的太過緊張。腦癱到底有哪些症狀,腦癱能治嗎?來聽聽兒科醫生的解析。
一、腦癱常見嗎?
腦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縮寫,叫做CP(cerebral plasy,腦性癱瘓),它是一種以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為特征的一種病。腦癱也分輕重度,因為導緻大腦出現異常的原因不同,嚴重程度也就不同。在所有出生的寶寶中,每1000個寶寶就有2例腦癱,相對于正常足月的寶寶來說早産兒腦癱的發病率會更高,而且出生得越早、出生體重越輕,腦癱發病率越高。由于對腦癱病因的不了解,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腦癱很多都是早産兒,其實不然,盡管早産兒發生腦癱的風險比正常足月兒高,但早産兒在腦癱患兒中占的比例還不到一半。
二、腦癱是怎麼造成的?腦癱的危險因素有很多,除了早産以外,還有:低出生體重、多胎妊娠(如雙胞胎、三胞胎等)、母親胎盤有問題、宮内的感染等等,出生時因為缺氧導緻腦癱的案例隻占很小一部分。腦癱的病因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緻的,大多數是産前因素,出生後的因素比如缺氧占少數,同時,臨床上還有許多的腦癱案例找不到明确原因。
三、出現哪些症狀要警惕腦癱?
5歲以前,嬰兒期和兒童早期,腦癱孩子的症狀表現為:過度地溫順(寶寶不哭不鬧不一定是件好事),易激惹,姿勢異常(如尖足),原始反射消失延遲(如覓食反射、握持反射),達不到運動發育的裡程碑(如超出預期年齡不能擡頭、翻身、走路等等)。
5歲後,由于生長發育更加成熟,腦癱孩子的症狀會更明顯,更容易觀察到異于常人的征象,比如智力障礙,語言障礙,行為、情緒問題,肌張力高,精細動作受到明顯影響等等。
四、腦癱的治療
遺憾的是,按照目前全世界的醫療水平,腦癱無法治愈。腦癱的治療重點是最大化孩子的生存質量,讓孩子學習如何去坐、穿衣服、吃飯、上廁所,學着怎樣和其它孩子交流等等,以獲得最大限度的獨立日常生活的能力。藥物和輔助治療方面,對于肌張力高的孩子,使用肉毒素注射、神經根切斷術可能有效,但是數據有限。電刺激、高壓氧治療曾被提出,但是臨床試驗顯示,這些幹預措施沒有确切的療效。
總體來說,腦性癱瘓(CP)是一種無法治愈的疾病,無循證學依據的治療方法不僅孩子受罪,更加重了家庭負擔。普及常規産檢,減少早産,有早産風險的媽媽早期進行幹預,對于存在窒息的新生兒采取保護措施(如低溫治療),是目前來說可能預防腦癱的方法。
#謝謝你,喜歡我##2019生機大會#@南方健康@頭條辟謠@頭條育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