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卧薪嘗膽靠譜嗎?“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越王勾踐卧薪嘗膽靠譜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
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對于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忍辱負重大肆宣揚,使得越王勾踐滅吳的勵志故事家喻戶曉。一時間,衆多老師學生講蒲松齡這副對聯自勉,越王勾踐高高在上的形象也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來。
然而,易中天教授在講座中,卻說越王勾踐最不是東西,不要再講“卧薪嘗膽”的故事了。
易中天教授對三國時期曆史人物獨特的評論而讓人們熟知。他通過對史書的分析改變了我們以前對一些曆史人物蓋棺定論的刻闆印象,既向普通大衆普及了曆史知識,又采用诙諧幽默的講授方式,在人們之間引起強烈反響。
在之前的一個講座上他說:“越王勾踐太壞了,我建議小學課本上要删除關于勾踐的故事。”那麼勾踐到底做了什麼事情,竟然引起了易老師這麼強烈的反感?
勾踐其人其事《國語》中記載,勾踐早期在即位之時為君不勤,奢靡享樂,是一個完完全全的昏聩之主。在春秋時期列國伐交頻頻,勾踐沒有一絲絲想成為天下霸主的心态,反倒是夜夜笙歌。而他旁邊的吳國卻非常強大,吳王夫差看見勾踐這麼昏庸就發兵攻打越國。
越國在這麼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領導下自然必敗無疑。這時勾踐使出自己作秀的本領,要求在吳國當牛做馬,獻媚于吳王夫差,做出了有失人格,有辱國體的行為。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吳王夫差在上火之後需要有人嘗一下大便才能确定該怎麼用藥,作為一國之君的勾踐在此時“挺身而出”,主動要求幫助夫差,最終這種行為也感化了夫差。
而他的目的隻是想求着吳王放他回去,免得自己成為亡國之君。勾踐在吳國的所作所為,實在是有辱一國之君的名号。俗話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盡管在後人看來勾踐隻是暫時忍氣吞聲,等時機成熟就東山再起。然而那時的勾踐隻想着活命,并沒有卧薪嘗膽的念頭。
那麼夫差為什麼要把勾踐放回去?他不知道這是放虎歸山嗎,還是他覺得勾踐昏庸不是他的對手。這就需要我們好好了解春秋時期的曆史了。
春秋時期諸侯國衆多,都要在形式上接受周天子的領導。雖然諸侯之間任意攻伐,但都是割地賠款之後就簽署盟約,并不會真正滅其國。因為滅國之後會引起其他諸侯國的忌憚,進而群起攻之。所以,吳王夫差在打敗勾踐之後就遵循這一原則,在好好使喚了勾踐幾年之後便把他放了回去。
回到越國後的勾踐感覺自己受了奇恥大辱,在臣民的共同努力下積蓄力量,時機成熟之後趁着吳國國内兵力空虛,發兵攻打,吳王夫差不敵隻能割地求和。而此時春風得意的勾踐卻沒有顧及當初的情面滅了吳國,殺了吳王夫差。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滅吳之後的勾踐忘了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文種、範蠡。了解勾踐的範蠡告訴文種:“勾踐不會與我們同富貴”,文種沒有聽範蠡之言,被勾踐砍了腦袋,範蠡提前溜走才免一死。勾踐達成自己目的過河拆橋的速度令人咂舌。
在滅吳之後的勾踐曾北上會盟于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這種勵精圖治的情況沒有持續多久,很快就在聲色犬馬中迷失了自己,越國也就漸漸衰落下去。
卧薪嘗膽考證卧薪嘗膽是指勾踐在吳歸國之後在自己床頭挂了一顆苦膽,每天起床都要嘗一下表示自己不能忘記在吳之恥,同時他将自己的床搬走隻放了一堆柴火,自己晚上就躺在柴火上。
而在《左轉》和《國語》中都沒有對勾踐卧薪嘗膽一事的記載。隻有在太史公《司馬遷》筆下有勾踐床頭挂着蛇膽的記載,但是并沒有寫他睡在柴火上。在明代史書中記載真正卧薪嘗膽的人是夫差,并不是勾踐。
因此卧薪嘗膽這個故事有後人為了贊譽勾踐忍辱負重發奮圖強而虛構的嫌疑。
小結從越王勾踐的諸多行為來看,很難看出他是一個正常人。從在吳國當牛做馬到滅吳之後過河拆橋,再到忘記恥辱、聲色犬馬,其間的種種都不是一個一國之君應該有的行為。在了解越王勾踐事迹之後才會知道為什麼易中天老師對他如此反感。對于一個奸詐多變、為了勝利不擇手段的人來說确實不值得我們學習。
卧薪嘗膽本來是一個很正能量,幫助人勵志的的成語,但當我們了解到他背後的人物和事迹時,很難将他們聯系起來。所以,從曆史的意義上來說,“卧薪嘗膽”的故事确實不應該再提,教材中也應該删除有關勾踐的事迹。
“聖人論迹不論心。”易中天對于越王勾踐的評價看似有失偏頗,但是在“正面”和“反面”的全方位評價之中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曆史人物。因此我們在認識曆史人物時要全面看待,不能被表象蒙蔽雙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