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考文學
排版 | 考文學
【考點】
一、世俗人本意識
1.重視個體的人的價值的實現,強調人在自己的對立物———自然與社會———面前的主觀能動性,
崇尚人的智慧(人智),是古希臘文化的本質特征。在這種文化土壤中産生的古希臘文學,就呈現出張揚個性、放縱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個體生命價值的特征,具有根深蒂固的世俗人本意識。
2.古希臘文學中體現的世俗人本意識是原欲型的,雖然其中也不乏理性精神,但這種精神主要體現在對人的肯定上,而不是與原欲相對意義上的理性意識和道德規範。
二、宗教人本意識
1.基督教文學是基督教文化的産物,其中蘊含的是一種理性化的人本意識,或者說是一種宗教人本意識。
2.基督教文學中表現的人對上帝的崇拜,一方面表現出人們對人性本質的追尋趨向于理性的和精神的境界,這是人對自身理解上的一種進步與升華;另一方面又表現了人們對人的原始生命力和個
體生命價值的一種壓制,是人的主體性的一種萎縮,是對歐洲古典文學中的世俗人本意識的一種排斥。3.宗教人本意識包含富于自我犧牲精神和對民族、群體的責任觀念,這種精神與觀念又進一步升華為博愛主義和世界主義,這是宗教人本意識的又一種體現。
4.總之,重視人的精神和理性本質,強調理性對原欲的限制,是早期希伯來文學和中世紀基督教文學之文化價值觀念的主要特征。這種尊重理性、群體本位、崇尚自我犧牲和忍讓博愛的宗教人本意識,是以後歐洲文學與文化内核的又一層面。
三、二希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在“希臘化”時期、中世紀和文藝複興的表現
1.古希臘文學和希伯來文學是歐洲文學的兩大源流,文學史上稱為“二希”傳統。
2.古希臘文學和希伯來文學分别側重表現人性中的原欲與理性。古希臘文化與希伯來文化各自蘊含着人性中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側面,它們在漫長的曆史流變中呈矛盾沖突和互補融合之勢。
3.在公元1世紀中葉到2世紀末葉的“希臘化”時期,希伯來文化與希臘文化出現了第一次矛盾、
沖突與互補、融合,希伯來文化吸收了古希臘文化的某些成分後,演變成一種新形态的文化———基督教文化。此時古希臘文化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希伯來文化,因而,基督教文化是以希伯來文化精神為主體的,屬于希臘的異質文化。
4.基督教在公元4世紀被羅馬帝國定為國教後,成了适應封建制度需要的上層建築和統治工具。在整個中世紀裡,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學、文藝乃至整個精神領域裡,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成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但是,也要看到,在基督教逐漸成為中世紀歐洲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态過程中,它與世俗文化之間形成了兩種交融關系。一是基督教文化在對古希臘以來的世俗文化精神大肆排斥和毀滅的同時,又将某些世俗文化的材料(如古代故事、曆史傳說、民間傳奇等)、體裁(如故事、詩歌、戲劇傳奇等)和藝術手法等,經過改造,納入到了基督教文化體系之中。二是在中世紀出現的很多世俗作品裡,都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容,有些作品宗教的因素還很強烈。例如,中世紀後期産生的民間文學、騎士文學乃至城市文學中,都顯示出了與基督教文化的強烈的融合關系。
5.文藝複興是歐洲文化的大轉型時期.文藝複興時期,基督教文化走向極端,成為人性的反動,成為人的異己力量,一些人文主義者借用古典文化向它發起了攻擊,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與希伯來文化形成沖撞之勢。以人為本和以神為本,是文藝複興運動中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與希伯來基督文化沖突的焦點。當然,文藝複興運動中既有兩種文化的對立與沖突的一面,也有融合與互補的一面,因而,人文主義決不隻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單一性延續與繼承,更不是簡單的重複,它同時又吸收了希伯來基督教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原始基督教和《聖經》本身所倡導的仁愛、忍讓、寬恕等博愛思想,體現的是宗教人本意識,它與中世紀教會宣揚的教義不能同日而語。(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人格理想)這種思想在本質上也體現了對上帝之創造物———人的個體的尊重與愛護,因而,它與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雖然并非同出一源,但卻殊途同歸,都是出于對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維護。這正是兩種異質文化融合的契合點。希伯來文學和基督教的這種博愛精神為人文主義所汲取,人文主義思想體系中也就擁有了人人平等、仁慈寬恕等基督教觀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人文主義又是古希臘羅馬文化與希伯來基督教文化結合的産物。
四、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内涵的演變
1.文藝複興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它的以人為本、以人權反神權、以人性反神性、以個性自由反禁欲主義,是和基督教的文化内核相沖突的。人文主義思想是以古希臘的世俗人本意識為主體的,文藝複興運動中人文主義對基督教文化思想的勝利,也就意味着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勝利。
2.文藝複興初期:醒來的狂歡。14世紀初至15世紀中葉,主要成就在意大利和英國。“幸福在今世”(彼得拉克)“人欲天然合理”(薄伽丘的《十日談》中的飲食男女)。“做你所願意做的事”。強調個性解放和享受世俗生活,讴歌人的本能欲望和展示人的個性要求。
3.文藝複興中期:巨人的風采。15世紀下半葉至16世紀上半葉,主要成就在法國。“食色”欲望帶有太多的原欲和動物性色彩,隻有把人的巨人風采和理性力量展現出來,才能更清楚地反映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才能真正理解人的價值和尊嚴。所以,描繪巨人的形象,展示巨人的思想和行動就漸漸成為第二個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主導趨勢。(知識,真理,愛情)
4.文藝複興末期:成熟的憂郁。16世紀下半葉到17世紀初,此時文學成就主要在西班牙和英國。在這一階段的人文主義文學中,除前兩個時期的讴歌人性和展示巨人風範兩種主題仍然被加以表現外,對人自身矛盾的關注,對由于人性的弱點所造成的社會醜惡現象的探讨成為此時文學的基本任務。文藝複興文化具有的雙重性被揭示開來,人性的美醜善惡的對立和複雜性及由此造成的悲劇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堂吉诃德這位遊俠騎士成為一個内在情感豐富、矛盾複雜、具有人類普遍性格的人物典型。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的廣泛、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陰暗面和人性的脆弱不完美。
五、“理性”一詞在基督教神學、文藝複興時期、古典主義時期和啟蒙時期的内涵有何不同?(此題超出文學範疇,但往往成為分析的理論支撐,需要了解掌握)
1.宗教理性,由肉體走向精神,由欲望走向靈魂。強調人對上帝的絕對服從;尊重靈魂,主張人的理智抑制肉體的欲望。
2.人文理性,人的主體精神的複蘇和高揚。反對中世紀封建教會鼓吹的以“神”為本,主張以
“人”為本,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核心是人的覺醒,崇尚理性精神,肯定人智,反對蒙昧主義。
3.古典理性,秩序的代名詞。哲學家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把人的自我意識、人的思維和理性作
為人的本體來看待,賦予人的理性以至上的地位。在這種精神文化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古典主義文學,便以理性作為自己的生命。這種“理性”除了特定的政治内容外,主要指人的思維能力和人的理智。它與中世紀的宗教理性相比,更注重人的主體意識和人的能動性,而否定了神性,這是對宗教蒙昧主義的進一步否定;相比于人文主義思想,它更注重人的理智對情感欲望的制約,強調了對自由的理性規範,這是對文藝複興時期個性自由的極端現象的反撥。在這種理性主義原則指導下,古典主義文學中的“人”通常都處于理智與情感、個人欲望與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矛盾糾葛之中,并最終讓理智戰勝情感、讓個人欲望服從國家和民族利益,而服從王權是最高的理性。
4.啟蒙文學的“理性”在肯定笛卡爾所講的理性精神外,又從自然法則的高度,強調人與人之間平等自由的社會法則,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這既是對中世紀宗教神性的更徹底的否定,又是對否定情感自由的古典主義理性精神的一種調節與反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