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數學是個啥

數學是個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15:35:45

數學是個啥(數學是什麼)1

多媽說:數學絕非是簡單的加減乘除,那隻是算術。

數學是個完整的系統,裡面包羅萬象。

特别是學前數學和小學數學,

我們太注重算術,而忽視了很多重要的東西。

數學是什麼?

很多媽媽問孩子的數學到底該怎麼學,從什麼開始學?這個問題,其實問得我也很茫然啊……

其實,如果不是因為S,自己重新認真的對學齡前兒童教育進行研究,我真是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

大家請回想起我們自己小時候,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疑問:我們究竟為了什麼而學數學?感覺數學課裡學的東西根本就是平時用不上的嘛。直到我自己開始學習幼兒教育後,我才漸漸明白,我們是為了什麼而學習。

其實,學習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考試,為了分數,為了将來上好大學學好專業找到好工作……很高興,接近500位家長,和我一樣。因為清楚了這個理念,我們走到了一起,一起遊戲,一起學習!當然,考試、分數、大學、專業、工作,都些都是我們特别是孩子在生活中肯定會經曆的一切。

我們應該非常清晰的認識到:學習的目的,應該是能夠更好的去探索環境,并在這個環境中讓自己生活的更美好。

其實,我覺得所有的學科都是相互關連的,任何一個學科的學習都可以用來探索環境,隻不過是探索的角度不同。

羅庚教授曾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數學無所不在。數學來自現實世界,反過來又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從生活中簡單的技能、技術到天文地理都要以數學為工具而獲得發展,所以,我們是生活在數學的世界裡的,這個世界是一個有形的世界,也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孩子一出生,就是在學習。

想一想自己的寶寶,剛出生的嬰兒,喜歡看黑白圖案,喜歡追随光亮。因為黑白圖案和光亮能讓嬰兒感受到輪廓,這是最初的幾何圖形的認知。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最初不就是用幾何圖形來記載事物的麼?

小嬰兒喜歡聽媽媽的說話聲,媽媽的聲音從不同的地方傳遞而來,有遠有近,孩子一天一天探索出聲音傳來的方位和媽媽所在方位之間的關系,這是最初的空間認知

慢慢長大了,孩子喜歡扔東西,能抓到手的東西就直接扔出去,多有趣啊,孩子發現有的東西可以扔很遠,有的東西隻能扔很近,有的東西扔出去有響聲,有的東西扔出去沒動靜……而且,扔了東西出去,還能讓媽媽動起來,這些是最初的因果關系的探索。所以,寶寶非常高興看到媽媽撿東西 而且是非常開心

所以,學習是無所不在的,從孩子一出生,就是學習的開始。

那麼,具體到數學,數學到底是什麼?

其實,剛剛我們說的到幾何認知、空間認知、因果關系都和數學有關啊。既然我們開展的是數理邏輯書積木課程,那麼我們還是從積木開始吧

孩子一歲多了,開始玩木制積木了吧?積木裡的數學元素就更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

大小:寶貝,這是大方塊積木,有小方塊積木,你能把大方塊積木拿給媽媽嗎?

形狀:寶貝,這是正方形,這是長方形,這是圓形,你能把圓形積木都放到盒子裡嗎?

呵呵,當然,積木裡這些形狀實質正确的名稱應該是正方體、長方體、圓柱柱

顔色:寶貝,這是紅色,你能找到和它一樣積木嗎?

這個時候,可别拿起另一個紅色的東西繼續問:這是什麼顔色?剛剛才教過你的哦。隻要孩子能找到和你手上一緻的顔色就可以了

想一想,在大小、形狀、顔色的認知過程中,孩子除了享受玩具的樂趣,還能獲得什麼呢?

其實,蒙特梭利在她的教學法中提到人類思維能力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三個能力——G P S,即:序列Grading 、配對Pairing和分類Sorting

這三個能力,分别對應的是我們在思維過程中需要進行分析的事物關系之間的三個重要特性:

G——序列——類似性 (比如按積木的大小和高矮依序排列);

P——配對——同一性(相同性) (比如找出相同形狀或相同顔色的積木);

S——分類——對比性(相異性) (比如把方形積木放一邊,把圓形積木放一邊)。

看到這三個特性,大家有什麼感覺?其實,這三個特性存在于我們以前學習的所有學科知識裡。這裡S爸再和大家分析分析:

我們怎樣學習數學公式?

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靠理解,理解靠什麼?靠我們去發現公式之間的類似性、同一性和對比性,發現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和差異性。

我們怎麼學習識字?

小學生認識生字,那麼多的字,其實不是靠一個個背下來的,也是靠理解,靠孩子們自己去發現每個字的異同點是什麼,從這些異同點中内化這些文字符号。所以。學齡前的認字是沒有必要的,

我們怎麼學習作文?

不同的事物和人,相互之間存在什麼關系,這些關系是怎麼來的,會發生什麼影響……

所以說,我很喜歡GPS這個簡稱,掌握了這三種能力,理解了這三個特征,無疑就是我們在探索這個環境,在學習過程中的定位系統

孩子們從一歲時,也許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練習這些能力,開始觸碰到這些特征和概念了,在這些練習和觸碰中,他們在一點一點的學着去認識這個世界,學會怎麼成長,這整個的過程,都是學習。

回到今天要分享的另外一個問題,數學從什麼開始學

在三歲之前,兒童數學的學習是感官的練習。感官是什麼,就是孩子學會如何觀察事物,如何感受事物,如何描述自己觀察和感受到的事物S爸這裡總結起來,其實就是看、聽、摸

帶着孩子去看---------看白雲看花朵看樹葉看小鳥,孩子會看到大小、多少、會看到各種對稱或不對稱的圖案、會看到靜态和動态,在看的過程中引導孩子發現大自然中存在的細節,引發孩子探索的興趣,這是觀察力的培養。看的過程中告訴孩子,和孩子一起讨論,我們怎麼把看到的東西描述出來,這是表達力的培養。很多媽媽們偏向繪本閱讀,其實,生活環境結合繪本才是真正的多元閱讀

帶着孩子去聽---------閉上眼睛去聽風聲聽雨聲聽水聲聽外面路人走過的聲音,聽一聽外面是刮大風了還是吹微風了?是下小雨還是中雨?聽聲音猜猜奶奶在廚房裡做什麼?媽媽在做什麼?爸爸在做什麼?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你聽了幾種聲音,我聽到了幾種聲音?這是傾聽能力、專注力和靜心能力的建立過程。

帶着孩子去摸--------摸米摸面摸沙摸水摸粗糙的細膩的固體的可變形,不同的觸感能引發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

……這所有的看、聽、摸的過程,能夠讓孩子積累豐富的感知經驗,感知經驗越豐富,孩子的神經元的鍊接也會越迅速,這就是思維能力的啟蒙之初。

這個階段真正意義上的玩具,是大積木和感觀瓶。

三歲後,進入數學思維敏感期了。這個階段,也就是大家通常意義上的數學學習開始頻繁起來。

思維最初是怎麼開始的~~形成初步的數概念,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計數,又是形成數概念的基礎。

想一想,看看自己的寶寶是不是這樣?

計數的最開始,開始是口頭數數。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從小就開始學數數吧,爺爺奶奶或是爸爸媽媽抱在懷裡天天數着:1、2、3、4……

但是,在數概念形成之前,孩子們的數數基本上都是以順口溜為主的,有的孩子一數可以數到幾十上百,但是中間容易遇9中斷,或是直接問一個中間數,孩子沒有辦法接上去。

我家S現在是到19就不清楚了。

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很容易認為孩子沒有數學興趣,對數字不敏感。實質上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個階段孩子隻是用機械記憶來背誦,并沒有理解的實際含義,但這個階段卻又是孩子掌握數名和自然數序的重要階段

口頭數數階段之後,是按物點數階段

請大家回憶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一個階段讓他去數東西,孩子嘴上數的數和手上點的數老是不一緻呢?不是嘴裡數快了,就是手上點快了。

其實,這個階段,就是孩子在建立被數物體和從“1”開始的自然數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的階段。别小看按物點數的動作哦,這是需要孩子手、口、眼、腦多種分析器官協同參與的關聯性活動。對于幼兒來說,大腦發育水平、手眼協調能力、對自然數序的掌握都會影響到孩子按物點數的正确性。

所以,這個階段,可千萬别給孩子貼上“笨”、“沒數學天賦”的标簽。

我們要做的,是提供豐富有趣的環境和物體,讓孩子在遊戲中不斷的重複一一對應的點數行為,讓孩子慢慢的建立按物點數的概念。

豆豆魔方數理邏輯書積木課程,提供的就是這樣的解決方法,告訴家長怎麼陪伴孩子遊戲,當然道具的主體就是積木。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在上下樓梯的時候教孩子上一級台階數一個數字,或是在路邊看到一顆樹就數一個數字,這些都是挺好的。

但是提供物體讓孩子用手實際的點數,會更有利用幫助孩子在肌肉記憶的配合下去理解物體和自然數之間的點數關系。

我們一起來分享一個遊戲過程。

比如從玩具箱裡拿一輛小汽車在手上捏一下,念“1”,然後放到箱子外面,再從箱子裡拿一輛小汽車在手上捏一下,念“2”再放到箱子外面……别小看“捏”的動作,這就是在提示肌肉去記憶一個物體去對應一個數字點數的過程。在這個階段,有可能孩子點數完了5輛小汽車後,媽媽問,你一共有幾輛小汽車啊?孩子會告訴你3輛!别驚訝,正常的。“一共有幾輛小汽車”的問題,已經涉及到說出總數的階段了。

說出總數,是在孩子掌握了按物點數之後的發展能力。

因為這裡面包含的數理概念是“部分與整體”還有“數群”的概念,3-4歲左右的孩子由于受到大腦認知機制的物理發展限止,抽象概括能力差,很難理解“部分與整體”和“數群”的概念,一般4歲之後的孩子大多可以說出10以内的物體總數。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在孩子掌握了按物點數的能力後,可以進行按數取物的遊戲。

“寶貝,請給媽媽拿兩顆糖。”“寶貝,幫媽媽拿四隻筷子。”一開始,孩子可能還不太理解“四隻筷子”的意思,沒有關系,媽媽按照按物點數的方式陪着孩子一起拿。

按物點數是由點數具體的物體去對應抽象的數字,而按數取物是根據抽象的數字找到具體的物體,這是數學中可逆關系的最初的接觸,同時,也是對數量關系對應的鞏固過程。

在這個階段沒問題後,還可以讓孩子去尋找數量,比如在床上放上1個娃娃,2個球,3個積木,問問孩子什麼東西是有2個的啊?

這些簡單的小遊戲,不需要數學書、不需要做題,也不需要買專門的玩具,在日常生活中随處随時随手都可以和孩子做互動。

上面說的四個階段,是對3-4歲孩子的要求。要注意的是:每個孩子性格不同、興趣點不同,當孩子對這種形式不感興趣時,不用去強求,可以換個時間換個方式或物體去嘗試。這一點,我想參加了前四期數理邏輯書積木家長課程的會員應該非常清楚知道怎麼做了。

啰啰嗦嗦說了很多,我這裡隻是想明确的告訴各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要去和别的孩子比,自己和自己比就可以。觀察孩子的興趣,配合孩子的節奏,提供豐富的體驗,給予清晰的概念,這是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魔力豆兒童教育(molidou0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