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早期的歐洲并沒有影響力。
在耶稣基督去世後的近300年裡,以他的教義為基礎的宗教仍然是羅馬帝國的一個小教派,與許多其他的信仰(包括一神論和多神論)一起實踐。基督教的某些方面,如它的平等主義性質,使帝國當局懷疑,然而,基督徒定期受到迫害。
在整個古代世界,社會、政治和經濟狀況的變化反映在文化和宗教的變化上;基督教隻是衆多在羅馬帝國流行起來的一神論之一,其中包括波斯的密特拉教,它們之間有很多共同之處。
當時的士族階級更希望推展多神論,讓百姓信仰世界上有很多的神與英雄,這樣他們也能接受皇帝之下還有其他的統治階級。
那時基督教義隻是貧民之間尋求心理安慰的故事集:神的使者也在受難,因此“我”受難也是正常的。
直到羅馬帝國皇帝康斯坦丁正式确立基督教為國教,基督教的教義才真正的傳播開來。
285年,羅馬帝國已經分成兩半,東部和西部,分别由君士坦丁和馬克森提烏斯統治。
公元312年10月,皇帝君士坦丁軍隊駐紮在羅馬附近的米爾維安橋,準備與西羅馬帝國皇帝馬克森提烏斯大戰。
傳統,在他們相遇之前,君士坦丁曾夢到天空中出現了一個燃燒的十字架,十字架上刻着“征服”二字。這使他确信他得到了基督教徒的上帝的支持。憑借這個信念,他的軍隊持續獲得勝利。
事實上,為了使他成為唯一的皇帝的野心合法化,君士坦丁似乎一直在尋找神學上的“支持”。
基督教的上帝并不是君士坦丁第一個信仰的神;他的早期版本涉及到希臘和羅馬的阿波羅神。比起希臘羅馬的多神論,一神論的基督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天上隻有一個神,地上隻有一個皇帝。
盡管君士坦丁獲得神啟的傳說是突然的,軍隊進行時突然夢到。但他皈依基督教的過程是漸進的 ——他直到多年後臨終時才受洗。
然而,他在米爾維安大橋獲勝後不久,就開始了複興基督教的進程,随後又提升了基督教的地位;
公元331年,他頒布了《米蘭敕令》,宣告羅馬帝國内部對基督教的宗教寬容。也是這部敕令,使得基督教真正在世界上得以大量傳播。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在東方廢黜了皇帝,成為羅馬帝國的唯一統治者,并試圖利用基督教統一他那紛繁複雜、難以駕馭的帝國。
為了使日益占統治地位的東半部更容易管理,他建立了一個新的城市,叫做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布爾),并用基督教和異教的儀式使它神聖化,但隻允許建造基督教教堂。
雖然所有羅馬公民皈依基督教需要一段時間,但在君士坦丁統治時期,社會上層為了尋求政治上的進步和皇帝的個人恩寵,紛紛湧向教堂。
基督教在當時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統一的宗教,而是有很多教義上的分裂。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召開了第一次普世基督教會議——尼西亞會議,主要是為了解決阿裡烏教派的分歧,這是一場關于耶稣是否與上帝具有同樣本質的神學争論。
統一後,人民在新城的教堂裡接受更為直接明确的宗教教育,社會也因此團結。
随着羅馬帝國采納并将教會塑造成社會和政治控制、統一和穩定的工具,這種信仰與帝國的聯系日益緊密。
在公元300年代中期,信奉古教的朱利安皇帝試圖複興異教,但為時已晚;基督徒已成為多數,至少在東帝國是這樣。
在狄奧多西一世(379-395年在位)的統治下,異教徒的廟宇和邪教被鎮壓,異端被宣布為非法,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
最終,它也成為了西羅馬帝國和東拜占庭帝國的蠻族繼承國的信仰。
在之後的許多世紀,西帝國(天主教)和東帝國(東正教)的教會在教義和組織上逐漸分裂,但基督教仍然存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