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翻譯重點詞彙?★★考點解讀★★“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減少,添枝去葉,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更不能随心所欲,甩開原文,憑空編造“達”就是要通順流暢,既要使句子完美無缺,保留原文的語氣;又要避免語句的呆闆、帶文言氣而“雅”就是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範,文字語句要生動優美、簡練流暢總之,文言文翻譯要求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準确、通順地表達原文的内容,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語文文言文翻譯重點詞彙?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考點解讀★★
“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減少,添枝去葉,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更不能随心所欲,甩開原文,憑空編造。“達”就是要通順流暢,既要使句子完美無缺,保留原文的語氣;又要避免語句的呆闆、帶文言氣。而“雅”就是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範,文字語句要生動優美、簡練流暢。總之,文言文翻譯要求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準确、通順地表達原文的内容。
★★技巧點撥★★
翻譯方法
(1)留。古今意義相同、專有名詞(國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保留不譯。如:“晉侯、秦伯圍鄭”,“晉侯”、“秦伯”不譯。
(2)對。将單音節詞對譯成雙音節詞,有三種情況。①原單音節詞加前綴或後綴。如:“鼠度其無他技”,“鼠”譯“老鼠”;“石之铿然有聲者”,譯“石”譯“石頭”。②.原單音節詞前或後加同義詞。如:“不患貧而患不安”,“貧”譯“貧困”,“安”譯“安定”。③.原單音節詞換成另一個雙音節詞。如:“河内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兇”譯“荒年”。
(3)拆。現代漢語的一個雙音詞有時是古漢語中兩個連在一起的單音詞,譯時不能以今度古,要拆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祖父”譯“祖輩、父輩”。
(4)增。增補句子省略成分或詞語活用後新增内容。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質而白章”,譯時補出省略的主語“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譯時補出省略的謂語“擊鼓”;“則與鬥卮酒”,譯時補出動詞的賓語“他”;“豎子不足與謀”,譯時補出介詞的賓語“你們”;“今以鐘磬置水中”,譯時補出省略的介詞“在”。②.增活用後需要的内容。如:“吾從而師之”,譯時加“把當作”;“吾妻之美我者”,譯時加“認為”;“項伯殺人,臣活之”,譯時加“使”。
(5)删。一些無法譯出的虛詞(語氣助詞、表停頓、湊足音節)可删去。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裡的“之”、“也”不譯。
(6)調。古漢語中的倒裝句子(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譯時要調整到它應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譯時謂語應回到主語後面,“你太不聰明了”“沛公安在?”,譯時賓語應回到謂語的後面,“沛公在哪裡?”
十個注意
(1)注意古今詞義的變化。如:①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好”原指女子的貌美,後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質。(詞義擴大)②丈夫亦愛其子乎?“丈夫”原是男子的通稱,今指妻的配偶。(詞義縮小)
(2)注意詞類活用的翻譯方法。如:天下雲集響應,赢糧而影從。“雲、響、影”是名詞作狀語,譯時加“像……一樣”。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洲之地。“固”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譯為“堅固的地方”。殚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出、入”動詞活用為名詞,譯為“出産的東西、收入的财物”。
(3)注意句子的主謂關系。如:焚百家之言“言”是“焚”的賓語,應譯為“記載言論的書籍”。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随其後,牛尾熱,怒而奔燕軍。“怒”為“牛”的謂語,應譯為“發狂”。
(4)注意固定結構和固定句式的翻譯方法。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是固定結構,應譯為“與……比,那一個……”。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是固定句式,應譯為“恐怕嗎”
(5)注意古代漢語修辭格及翻譯。如: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藩籬”譯為“邊防”(比喻)萬鐘則不辨禮儀而受之“萬鐘”譯為“高官厚祿”(借代)吾與大王會獵于此“會獵”譯為“交戰”(委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譯為“時值深秋九月”。(互文)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出入”譯為“進去”。(偏義複詞)
(6)注意文言句式的特點及翻譯判斷句——譯出“是”;被動句——譯出“被”疑問句——譯出疑問語氣省略句——補出省略成分變式句——還原位置
(7)注意文言句内、句間對稱的特點,學會推斷詞義。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根據“用”推斷“以”的意思是“任用”②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根據“擇”推斷“簡”的意思是“選拔”
(8)注意翻譯字字落實,句句對應的特點①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譯:以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②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譯:現在形勢危急求你幫助,是我的過錯了。以上兩句翻譯都未做到字字落實,①句的“以”字未翻譯,②句的“是”字未翻譯。
(9)注意專用名詞不譯的原則。古今意義相同、專有名詞(國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保留不譯。如:“晉侯、秦伯圍鄭”,“晉侯”、“秦伯”不譯。
(10)注意譯時句不離篇的原則。(見五步驟“審”)分析譯句前後内容,把握譯句大概意思;看清譯句的長短,停頓,标點,語氣;審清譯句的語法現象。可先抄出來,圈注。
★★經典例題★★
一、【2019年高考新課标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左氏《國語》,其文深闳傑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說多誣淫,不概于聖。餘懼世之學者溺其文采而淪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本諸理,作《非國語》。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
【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國亡,不過十年。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滅,周乃東遷。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陰與陽者,氣而遊乎其間者也。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自鬥自竭,自崩自缺,是惡乎為我設?彼固有所逼引,而認之者不塞則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湧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沖蕩濆激以敗土石。是特老婦老圃者之為也,猶足動乎物,又況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窮,以澒洞轇轕
【2】乎其中,或會或離,或吸或吹,如輪如機,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國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則又吾所不識也。且所謂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則吾既陳于前矣;人也,則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術乎?而曰是川之為尤!又曰:“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愈甚手哉!吾無取乎爾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國語》)
注釋:【1】伯陽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彌漫無際廣闊深遠。
10.将下面語句譯為現代漢語。(4分)
①認之者不塞則惑
②吾無取乎爾也
【答案】①認同伯陽父說法的人不是孤陋寡聞的就是糊塗的
②我對于《國語》的上述說法無所采納
【解析】10.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按照翻譯六字訣:換、調、補、刪、留、變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實。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①中“認”,辯認;“塞”,閉塞;“惑”,惑亂。②中“取”,贊同,同意;“爾”,此、這個。
參考譯文:
左丘明的《國語》,它裡面的文章深刻宏闊接觸特異。本來就是世人所沉溺愛好欲罷不能的。并且它的觀點很多都是欺騙人、惑亂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我害怕當世求學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卻模糊了是非。這就不能夠從中庸之道來進入堯、舜的學說、主張。依照這些理由,我寫了《非國語》這本書。
(《國語》記載)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帶發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陽父說:“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間的陰陽二氣,不能錯亂了位置。如果錯亂了,那是被人攪亂的。陽氣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來,被陰氣壓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會發生地震。現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帶發生地震,就是陽氣失去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鎮住了。陽氣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陰氣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會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國家一定要滅亡。如果國家滅亡,不會超過十年。因為十是數的終極。天既然要抛棄這個國家,是不會讓它超過這個終極的。”正是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從長安遷到洛陽。
柳宗元非議說:高山和大河,不過是天地間的自然物體;陰氣和陽氣,不過是天地間的元氣。它們自己運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動,這哪裡是與人商量過的呢?它們自己沖擊,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損,這哪裡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來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陽父那樣認識它的人,不是無知就是糊塗。用鍋煮飯,湯水翻滾蒸氣升騰必然會煮爛各種食物;引水灌田,水勢奔騰波浪激蕩必然會破壞田裡的土石。這些老婦老農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态,何況天地之大無邊無際,陰陽變化無窮無盡。陰陽二氣,充滿于茫茫無際的天地之間,有時聚集,有時分散,有時互相吸引,有時互相排斥,好像車輪滾動,好像紡機運轉,它們的變化我們怎麼能夠知道呢?伯陽父說:“水源堵塞了,國家必然滅亡。”“人們缺乏财物,國家還不滅亡嗎?”這又是我們不能理解的了。這裡所說的究竟是天造成的呢?還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說是天造成的,那麼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如果說是人造成的,那麼由于缺乏财物而導緻亡國的,難道沒有其他原因嗎?何以硬要說是那幾條河的過失,還說“天既要抛棄一個國家,不會超過十年”,這就越發荒謬了!我不同意他的這些看法。
二、【2019年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題。
衡州新學記
[宋]張孝祥
先王之時,以學為政,學者政之出,政者學之施,學無異習,政無異術。自朝廷達之郡國,自郡國達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學,則為奇言異行;政不于學,則無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猶農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而有卒歲之憂。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風俗同,惟是故也。
後世之學,蓋盛于先王之時矣。居處之安,飲食之豐,訓約之嚴,先王之時未必有此;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一視薄書期會①之事,則曰:“我方為政,學于何有?”嗟夫!後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其學與政之分與!
國家之學至矣,十室之邑有師弟子,州縣之吏以學名官,凡豈為是觀美而已?蓋欲還先王之舊,求政于學。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則士大夫與學者之罪也。
衡之學曰石鼓書院雲者,其來已久,中遷之城南,士不為便,而還其故,則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學,據潇、湘之會,挾山嶽之勝。其遷也,新室屋未具。提點刑獄王君彥洪、提舉常平鄭君丙、知州事張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責均,雖日不䞹暇,然知夫學所以為政,兵其細也,則謂教授蘇君總龜,使遂葺之。居無何而學成,兵事亦已,環三君之巡屬,整整稱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也,而餘獨表而出之,蓋樂夫三君識先王所以為學之意,于羽檄交馳之際,不敢忘學,學成而兵有功,治有績,則餘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則居是學也,不專章句之務,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不但為科第之得,而思緻君澤民之業。使政之與學複而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将于是而有獲與!
明年八月旦,曆陽張某記。
(選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會:按規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學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則餘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将于是而有獲與!
【答案】(1)這就是人倫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麼我哪能不替他們講出來,來勸導那些施政卻不知道學習的人呢?
(3)不隻三位官員的願望是這樣,或許國家也将從這裡有所收獲吧!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确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緻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複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1)中,“此……也”,判斷句;“所以”,古今異義,……的原因;“明”,明了;“成”,成功。
(2)中,“則”,那麼;“安得”,怎麼能;“為”,介詞,替;“之”,代詞,他們;“言”,說;“以”,目的連詞,來;“勸”,勸導;“夫”,那些;“為政”,施政;“而”,卻;“學者”,古今異義,學習的人。
(3)中,“不惟”,不隻;“望”,願望;“如此”,像這樣;“抑”,或許;“于是”,古今異義,從這裡;“獲”,收獲。
參考譯文:
先王的時候,用學習作為為政之道,學習源于為政的需要,而為政又是學習的結果。學習沒有怪異的習慣,政令沒有怪異的方法。從朝廷到郡國,從郡國到天下,追根究底,離不開這兩件事。所以士人不求學,就會有詭異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學習,就不會有準則法度。君臣之間從上到下,對待我們的辦學,猶如農人有田地,早上這樣,晚上也這樣,不耕耘,就沒飯吃,年終時就有憂慮。這就是人倫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劃一且風俗等同,就是這個緣故呀。
後世之人學習,大概興盛于先王之時。儀容舉止之安詳,飲食之豐富,教誨約束之嚴格,先王之時未必達到這個地步;然而隻是為了學而學,隻是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貪圖安逸,所追求的不過是能夠通曉經文,以取得科舉登第,得到功名後,昔日所學習的東西,很快廢棄忘卻。一旦看到書本或按規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說:“我剛從政,有什麼好學的?”唉!後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望先王之時,大概是因為學習與為政分開了!
國家辦學之道已經很完備了,十戶的小地方有老師和弟子,州縣的官吏用辦學作為揚名之道,難道僅僅全是為了觀美嗎?大概想恢複先王的舊道,通過學習來施政。隻是最終沒能符合上司的心意,這是士大夫與求學之人的錯呀。
衡州的學校叫石鼓書院什麼的,其由來已久,中途曾經遷到城南,士人認為不方便,又搬回原來的地方,這事來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學校,占據潇、湘之要道,挾帶着山嶽之名勝。它搬遷時,還沒有新教室。提點刑獄王彥洪、提舉常平人鄭君丙、知州張君松,都于乾道乙酉年上任,這時正有戰亂,三人職責不同但責任均擔,雖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辦學是為政之本,戰亂隻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蘇總龜,讓他馬上修葺學校。不久學校修成,戰亂也結束,環視三人的地盤,整齊嚴謹,太平無事。
戰亂結束且太平無事,未必立馬是學習所緻,而我上表稱贊他們,大概是欣賞他們三人懂得先王重視學習的原因,在軍情緊急之際,仍然不敢忘記辦學,學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績,那麼我哪能不替他們講出來,來勸導那些施政卻不知道學習的人呢?衡州全部士人,知曉三人的心思,就住在這所學校裡,不隻是專心學習,還學習以後的為政之道;不隻為了科舉登第,還想到報效君王,澤被蒼生之業。使為政與學習再次合而為一,不隻三位官員的願望是這樣,或許國家也将從這裡有所收獲吧!明年八月旦,曆陽張某記。
★★實戰演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陳仲微字緻廣,瑞州高安人。其先居江州,旌表義門。嘉奉二年,舉進士。調莆田尉,會守令阙,台阃委以縣事。時歲兇,部卒并饑民作亂,仲微立召首亂者戮之。籍閉粜,抑強籴,一境以肅。囊山浮屠與郡學争水利久不決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過寺其徒久其事鐘上以為冤旦暮祝然莫省為仲微也仲微見之曰:“吾何心哉?吾何心哉?”質明,首僧無疾而死。寓公有誦仲微于當路而密授以薦牍者,仲微受而藏之。逾年,其家負縣租,竟逮其奴。寓公有怨言,仲微還其牍,緘封如故,其人慚謝,終其任不敢撓以私。遷海監丞。鄰邑有疑獄十年,郡命仲微按之,一問立決。改知崇陽縣,寝食公署旁,日與父老樵豎相爾汝,下情畢達,吏無所措手。通判黃州,職兼饷饋,以身律下,軍興賴以不乏。制置使上其最,辭曰:“職分也,何最之有?”迕丞相賈似道,監察禦史舒有開言罷。久之,起知惠州,遷太府寺丞兼權侍右郎官,輪對,言;“祿餌可以釣天下之中才,而不可啖嘗天下之豪傑;名航可以載天下之猥士,而不可以陸沉天下之英雄。”似道怒,又諷言者罷奪其官。久之,叙複。時國勢危甚,仲微上封事,其略曰:“戰之罪不專在于庸阃、疲将,君相當分受其責。天子若曰‘罪在朕躬’,大臣宜言‘咎在臣等’。追悔既往尚愈于迷。惟君相幡然改悟,天下事尚可為也。轉敗為成,在君相一念間耳。”乃出仲微江東提點刑獄。德祐元年,遷秘書監,尋拜殿中侍禦史。益王即位海上,拜吏部尚書。越四年卒,年七十有二。
(選自《宋史·陳仲微傳》)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仲微還其牍,緘封如故,其人慚謝,終其任不敢撓以私。
(2)鄰邑有疑獄十年,郡命仲微按之,一問立決。
【答案】 13.(1)陳仲微把推薦信歸還了他,信的封口還和原來的一樣,那個人慚愧地道歉離去,直到陳仲微任職期滿再沒敢因私事打擾。
(2)鄰縣有一件疑案十年了沒有決斷,郡裡命令陳仲微審理此案,他一次審問就馬上裁決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1)中的“牍”名詞,書信;“緘封”名詞,封口;“謝”動詞,道歉;“終其任不敢撓以私”狀語後置;“撓”動詞,幹擾。(2)中的“獄”名詞,案件;“按”動詞,審理,審判;“問”動詞,審問;“立”副詞,馬上;“決”動詞,解決。
參考譯文:
陳仲微字緻廣,瑞州高安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江州,曾被朝廷表彰為有義行的家庭。嘉泰二年考中進士。調任莆田縣縣尉,恰逢縣令缺任,朝廷有關部分就把縣裡的政事委托給他。當時年成不好,士兵和饑民發動叛亂,陳仲微立刻招來首先鬧事的人殺掉了他。登記那些囤積糧食不賣的人,抑制那些強行買進糧食的人,全縣境内秩序井然。囊山的寺院與郡中的學校争水利,過了好長時間沒有裁決,陳仲微查找法律說:“理虧在寺院。”後來有一天,按照公文辦事經過寺院,寺院的僧人長期将這件事公布在鐘上認為他們冤枉,從早到晚祈禱詛咒,但是不知道來人就是陳仲微。陳仲微見到他們說:“我的心思如何呢?我的心思如何呢?”天剛亮,寺院裡帶頭祝詛的和尚就無病而終了。有一位居住在鄉下的貴族,向當權者稱頌陳仲微,并且還秘密地送給陳仲微一封推薦信,陳仲微接過信就收藏起來。過了一年,這位貴族家拖欠縣裡的租稅,陳仲微最終逮捕了他的家奴。這位貴族有怨言,陳仲微把推薦信還給他,書信的封口還和原來一樣,這個人慚愧地道歉離去,直到陳仲微任職期滿再沒敢因私事打擾。調任為海監丞。鄰縣有一件疑案十年了沒有決斷,郡裡命令陳仲微審理此案,他一次審問就馬上裁決了。改任崇陽縣縣令,一直吃住在縣衙的旁邊,每天跟父老鄉親打柴的人你我相稱。下面的事情全都能了解到,手下的官史們不敢弄虛作假。擔任黃州通判,還兼任運送軍糧的職務,以自身的行為約束部下,軍事行動依仗他而從不匮乏。制置使要上奏稱贊他是官員中最好的,他謝絕說:“這是應盡的職貴曹責本分,哪裡稱得上是最好的呢?”觸犯了丞相賈似道,監察禦史舒有開上書罷免了他。過了很長時間,才被重新起用,擔任惠州知州,升任太府寺丞兼權侍右郎官。輪值上殿策對時說:“以利祿作為誘餌可以招來天下中等才能的人,但不能使天下的豪傑來品嘗;可以用名位之舟運載天下卑鄙之人,而不可以使天下的英雄埋沒。”賈似道大怒,又勸說谏宮罷免削去他的官職。過了很長時間才恢複。當時國家的形勢已經非常危險了,陳仲微上奏密封的奏章,内客大略是說:“作戰失敗的罪責不隻在無能的大臣、疲憊不堪的将領,國君、丞相也應當分擔這件事的責任。天子如果說罪過在自己,大臣也應該說過錯在臣等。對以往的過錯感到後悔,勝似執迷不悟。隻有國君和丞相幡然醒悟、改進,天下大事才有回旋的餘地,轉敗為勝就在國君和丞相一念之間啊。”于是将陳仲微調出京城擔任江東提點刑獄。德祐元年,升遷為秘書監,不久授予殿中侍禦史的官職。益王在海上即位後,授予他吏部尚書的官職。過了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