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莆仙卓氏族譜

莆仙卓氏族譜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6 22:07:03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裡是冰清玉潔的蒜溪滋養的土地;這裡是背靠大山生态宜居的世外桃源;這裡是有“小南洋”之稱的莆田江口鎮東大村。

莆仙卓氏族譜(莆仙的福從門入)1

東大村是古代莆田的東大門,是福泉古驿道入莆的第一村。

藏着人文的“節點

東大村村口,一塊刻有“福泉古驿道 入莆第一村”字樣的大石頭映入眼簾,其中“幸福家園”特别醒目。

那麼,東大村的“福”又體現在哪裡?作為福泉古驿道入莆的第一村,它又有哪些的文化底蘊、旅遊景點呢?

莆仙卓氏族譜(莆仙的福從門入)2

古代莆田科舉鼎盛,出了諸多狀元進士,創造了中國科舉史“科甲冠八閩”的奇迹。莆仙曆代 2000 多位狀元、進士進京趕考、金榜馳報、回鄉省親、榮歸故裡,大都在這條驿道上出入。

福泉古驿道自省城福州南下,經福清新厝鎮翻越福莆嶺,進入莆田境内第一驿“迎仙驿”(今江口)地界。古驿道從福莆嶺穿境而過,上千年的文化碎片灑滿一路。

莆仙卓氏族譜(莆仙的福從門入)3

福莆嶺山門地段,這裡是福清和莆田兩市的分水嶺。這個分水嶺南可鳥瞰興化灣、福清新厝鎮和江陰島,北可俯察莆田東陲蒜溪境環山盆地。福莆嶺東高西低,自石馬山經草堂山延至江兜橋尾接地,如一列屏風,在福莆邊界與興化灣岸線次第展開,嶺南有福廈線和高速公路與之平行。

其中,“小扁擔三尺三,一頭挑海一頭挑山。”這首民謠中的“小扁擔”,就是指古驿道福莆嶺段。福莆嶺上下不過四五公裡,但藏着不少重要的人文“節點”。包括明代狀元周如磐在蒜嶺古驿道邊的“武當别院”的題詞;紀念閩王賜名翁承贊故裡的“光賢亭”;朱熹曾結廬講學的“草堂山”遺址及“紫陽朱先生書院”碑刻等。

“偷得浮生半日閑”的甯靜

東大村山清水秀的旖旎風光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裡,暫時逃離喧嚣的城市生活,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閑”的甯靜與優雅。

沿蒜溪東側從濱水綠道行至東源橋頭,擡頭可見山景,俯首可觀水色,橋邊有水車矗立,沿途有遊人戲水、垂釣、漫步。

莆仙卓氏族譜(莆仙的福從門入)4

值得一提的是,春天來,到東大村,有成片的油菜花招蜂引蝶;夏天來,有冰清玉潔的蒜溪水可漂流可戲水。

停靠在溪邊的小船,随着溪面的起伏而微微搖晃,似乎在向遊客招手,等待着有中意它們的遊客,開啟一段溪中的徜徉。

溪底的鵝卵石,浮出水面,鑲嵌在路面,在這裡靜候旅客的步伐。

素有“小南洋”之稱

“入魁山,物豐林茂宜常駐;出蒜水,海闊天空任遨遊。”東大村既是農村,又是僑鄉,山海之利兼得,城鄉有徑可通。

東大村的僑鄉文化和福泉古驿道有着密切的聯系。上世紀衆多華僑發家緻富後,反哺家鄉并修建一幢幢獨具特色的橋宅,東大村因此被稱為小南洋。經過近百年歲月洗禮,幾十座橋宅仍保存完好,比較出名的有文德樓、姚豐隆大厝。

莆仙卓氏族譜(莆仙的福從門入)5

文德樓,一座大宅門,三面建築、一面牆,是一幢由美國建築設計師操刀設計并施工的大洋房。主體整個結構是濃濃的南洋風味,而建築外表下的裝飾和雕花卻又充滿了中華傳統元素。

亭子,并高出旁邊的三間廂房,成為一對顯眼的六角亭。其亭頂的大陽台用青綠色葫蘆瓷鬥圍成護欄,華麗精美。

姚豐隆大厝,俗稱“百廿間”,建造于1926年,由姚豐隆及其昆仲所建。姚豐隆大厝由兩座五廂房一前一後排列,兩邊加雙層護厝,一直延續至下間三廂房雙層。整座大厝呈左右對稱的三合院一個、四合院一個組合。走在清淨整潔的大厝裡,可以看到所有門窗上都配上對聯,詩詞與書法欣賞融為一體,非常壯觀。廊檐、廳堂、門窗和神龛的木雕,枕石、柱礎、天井的石雕以及磚雕、彩繪等裝飾,内涵十分豐富。

來源:閩聲傳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