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着兒子爬山,他走了一會兒就往那坐,我問:“累了?Do you want me to hold you?”
這個語境裡hold是“抱”。
電影《勇敢的心》裡華萊士面對敵軍鐵騎蜂擁而至時,大喊:“Steady.” 當敵軍靠近一些時,連喊兩聲:“Hold!” 當敵軍進一步靠近時,仍然喊:“Hold!” 當敵軍越過山坡、近在咫尺時,仍然喊:“Hold!” 當地軍馬上到面前并舉起了長毛時,華萊士瞅準時機大喊:“Now!” 這時全體士兵立刻同時舉起擺在地上的長毛,傾斜向上……
這裡的hold是詞典裡的這個含義: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hold是怎麼整合“抱”和“保持”這兩種看似無關的含義的?
其實不僅“抱”和“保持”不好關聯,就連hold的基礎含義“拿着;抓着;抱着;夾着”就有點讓人難以招架了——怎麼那麼多意思整在一起了?實在摸不着頭腦。
但有的障礙并不是事物本身自帶的,而是“中間商”搞“差價”整出來的。
漢語翻譯“拿着;抓着;抱着;夾着”也知道這幾個含義區别很大,所以牛建詞典裡用分号隔開了,但仍然是放在了同一個釋義裡:
如果我們放棄漢語翻譯這個“中間商”,而是和含義本身直接接觸,那會是怎樣的呢?請看下圖:
我們知道“背着”是 give a piggyback ride,為什麼不是hold呢?因為“背着”的圖示是這樣:
看出和上圖hold的區别了吧?
沒錯,hold是往内彎曲,從而把對方控牢,不讓它因為松懈而溜掉,這是hold的本義。從這個本義出發,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理解拿着、抓着、抱着、夾着為啥都是hold了。
既然是把對方控牢,那就意味着本身也要夠強、夠穩,這樣才能控住對方,于是就有了“保持住”(to remain strong and safe or in position)和“保持不變”(to remain the same)的含義。
向内控住,就像一個括号(*),自然可以引申到“容納,包含”:
當我們能抱住一個重物(不讓它掉下來)時,自然意味着我們可以hold住那個重量;把這個情景拓展到橋梁、樹枝等對重物的“支撐”,隻不過是方向朝上了,不需要夾子的另一半了而已:
從hold這個例子我們發現,抽象出來的視覺形象可以讓我們直接抓住意義本身,這是學習一門語言的最根本法寶。
經過另一門語言的翻譯去理解一個表達,就像帶着塑料包裝去吃水果,無論質地和口感都是大打折扣的。
好比塑料包裝是幫助我們把水果拎到家的,有時我們需要通過母語的對應表達來找到目标語到底在說什麼;但一旦找到了那個感覺,我們就需要立刻抛開母語翻譯而直接擁抱目标語言本身。
圖示化,是掌握含義本身的重要表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