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龜雖壽詩釋文?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曹操龜雖壽詩釋文?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的兒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武帝;如果在古書上看到魏武帝這個詞,那就是指曹操。在講《觀滄海》時,我們介紹過曹操。
《龜雖壽》是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樂府詩,是《步出夏門行》的最後一章。作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這時曹操已53歲。這首詩表現了詩人老當益壯的人生态度,充滿對生活的熱愛與對人生價值的追求。
先解釋部分詞語:1.神龜,傳說中的通靈之龜,據說可以活幾千年。2.騰蛇,傳說中與龍同類的神物,能騰雲駕霧。3.枥(lì):馬槽。4.烈士:指有遠大抱負的人,不是指為正義事業犧牲的人。5.盈縮:指人的壽命長短。盈,滿,引申為長;縮,虧,引申為短。6.但:僅,隻。7.養怡:指調養身心。8.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意思是高興到極點了,就用詩歌來表達我的心意。其實,這兩句是合樂時加的,跟正文沒關系,是樂府詩的一種結尾形式。
試用白話文翻譯這首詩。
神龜雖然長壽千年,但仍然有生命終結之時。
騰蛇盡管能乘霧而飛,但最終也會化為土灰而死。
年老的駿馬伏在馬槽上吃草,它的志向是一日千裡。
有遠大抱負的人到了晚年,其雄心壯志也不會停止。
人的壽命長短,不隻是由上天決定,
隻要自己善于調養身心,生命可以永存不息。
高興極了,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我的心意。
最後,還是賞析這首詩。
第一點:暗用比喻。
為什麼說是暗用呢?詩歌開始寫神龜,接着寫騰蛇,再後來寫老骥,最後寫烈士。這四者之間是什麼關系呢?前三者,是喻體,而“烈士”卻是本體。原來作者是要用神龜、騰蛇、老骥的特點來說明烈士的情況的:神龜、騰蛇雖然長壽,卻也有終結之日,烈士也同樣如此;老骥伏枥是要日行千裡,而暮年的烈士也有繼續奮鬥的雄心壯志。這樣看來,寫神龜,寫騰蛇,寫老骥,最後都是為了寫烈士。而這裡的“烈士”又是誰呢?當然是曹操。你看,這種比喻不像一般的比喻一看就懂,讀者必須認真閱讀,仔細體會,才能想到。所以,我認為這種寫法叫暗用比喻(不是暗喻)。
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可以喚起讀者的思考,激發讀者的興趣,提高讀者的鑒賞能力。
第二點:妙用對照加轉折的表現手法,揭示人生的意義。
詩的開頭寫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接下去,似乎應該是“烈士長壽,最後也死”吧?可作者出人意外地寫道:“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種寫法豈不是對照加轉折?這樣寫,十分恰當地揭示了曹操内心深處獨有的那種與衆不同的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奮鬥不止的精神風貌。同時也啟示讀者:人生的意義與健康的秘訣是:要有理想,要有追求,要永遠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第三點:詩如其人,影響當時與後世。
曹操清楚地知道,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即使是神龜、騰蛇一類神物,也有終結之日。他不像秦始皇那樣去尋找長生不死之藥,但他也不是聽天由命,他相信:隻要善于正确地調養身心,生命就可以延長,而延長生命則是為了有所作為。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但人的智慧與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
于是,寫出了這樣的詩句:“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前面說過,寫這首詩時,他是53歲,已經平定了烏桓叛亂與消滅了袁紹殘餘勢力,正準備南下征讨荊州與東吳。此時,他由神龜與騰蛇聯想到人總是要死的,所以詩的開頭便無限感慨,似乎有一點凄婉。但他接着就想到了伏枥老骥的表現,于是立刻想到自己應是“烈士”,要像老骥那樣卧薪嘗膽,以日行千裡的精神狀态去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他深深懂得,隻要善于調養身心,就可以延年益壽,而隻有延年益壽,才可以幹更多的事情。這裡要說明一點,詩中所寫的“養怡”絕不是無所事事,坐享其成,而是指信心百倍,對前途充滿希望,始終保持一種勝不驕敗不餒的狀态與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事實也充分證明,曹操真的做到了。
曹操的詩影響了當時,更影響了後世。
評論家們講到曹操,認為他“外定武功,内興文學”,除武功外,也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新鮮的空氣。比如,當時,他身邊就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多是有志有才之士。他戎馬倥偬,還為文賦詩。其詩直抒胸臆,絕不無病呻吟。可謂前無古人。
至于曹詩對後世的影響,這裡隻舉兩個例子:一是南朝劉義慶寫的《世說新語》寫道:東晉時重兵在手的大将軍王敦,常在酒後歌詠曹操的《龜雖壽》。二是現代出版的任何一部選講古代詩詞的著作,恐怕沒有哪一部不收曹操的詩篇。尤其是《龜雖壽》與《觀滄海》,更是脍炙人口,是雅俗共賞的詩歌上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