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房子建在最奇葩的位置,是在哪裡?
不妨看看上海市松江區滬亭北路238号,一棟3層小樓孤獨又倔強地盤踞在路中央。
方圓200米内,原本寬敞的雙向四車道,到這裡硬生生被截斷成了雙車道,堪稱奇景。
說到這棟樓,上海人應該都不陌生,它已經在馬路中間孤零零地矗立了14年,被稱為“上海最牛釘子戶”。
2008年,滬亭北路确定拓寬,周邊居民都要按政策拆遷搬離。但這棟小樓的主人張新國卻不同意拆遷政策,堅決不搬,這一堅持就是14年。
但這14年裡,張新國卻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硬扛14年,成了“最傻釘子戶”,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1.祖屋拆遷引紛争,虛榮與不甘小樓始建于1951年,是張新國嶽父家的祖宅,寄托了那一輩老人最難以割舍的情懷。
随着人口越來越多,家裡住得越來越擠。
1996年,張新國決定重新翻新房屋,并進行擴建。
好不容易湊齊了30萬,他先将旁邊嶽父兄弟的宅基地一起買下來,然後在這兩棟小樓上加蓋了三樓。
小樓外觀也進行了仿歐式設計,貼滿了拉風的粉紅色瓷磚。
這棟粉色的小洋樓在當時也算是豪宅,曾引得周邊很多村民圍觀。
小洋樓的内部結構,也别有洞天:2棟3層樓房以走廊相連,三樓是張新國一雙兒女的地盤;二樓是老張夫妻及嶽父母的主卧;一樓是養魚的小作坊。
張新國頭腦靈活,将一樓沒人住的門面房租出去,每月收固定房租,早早就過上了包租公的生活。
2003年,滬亭北路拓寬計劃啟動,張新國聽說老屋要拆遷了,想到可以拿到豐厚的拆遷補償款,每天都喜不自禁。
按照規定:一戶宅基地可以對應3套房,張新國認為自己家擁有兩戶宅基地,可以分得6套房,兒子,女兒,嶽父嶽母,還有老兩口都能擁有獨立的住房,再也不用擠到一起了。
然而,待到拆遷政策公布後,張新國卻高興不起來了。
當時的拆遷政策裡明确規定,不看房屋的實際面積,隻根據宅基地證上所登記的平方數和家裡男丁的數量來分房子。
張新國家雖然把嶽父兄弟的房屋買過來了,但當時并沒有對宅基地證上的面積進行更改,所以和周邊村民的小房子面積還是一樣的,不能多分房。
另一方面,張新國家隻有一兒一女,一個兒子可以拿到大中小3套房子,但女兒卻沒有分房的權力,但考慮到張新國家符合多子女政策,已婚女兒可以獲得一套安置房,所以隻能獲得4套房和230萬的拆遷補償款。
可看到鄰居有戶人家,住的是破破爛爛的平房,就因為兒子多,分到了9套房,甚至連早年間走丢的兒子都算上了份額。
再對比自己家氣派的兩棟三層小洋樓,一家十幾口人分到的4套房,張新國心裡極度不平衡。
張新國認為,自己擁有2戶宅基地,理應分到6套房,于是前去找拆遷辦協商,可這個要求當場就被回絕了。
眼看着老鄰居都搬進了新公房,張新國也曾想過:“搬了算了”。
實際上在2011年的時候,他就曾草簽了一份同意拆遷的意向書,但是因為家裡衆口難調,兒子女兒都想從中“分一杯羹”,每個人都言之有理,家庭内部矛盾不斷,多次協商都沒有結果,張家人隻能繼續住在小樓裡,搬家計劃不了了之。
家人的争吵讓張新國每天都愁眉不展,唉聲歎氣。當拆遷辦的人再來動員時,張新國将所有怒火都發在了工作人員身上,大吼:不給1個億,誰也别想動我一塊磚。
說服不了張新國,這件事隻能僵持着。
張新國一家本來盤算着,如果他們家不搬,滬亭北路拓寬的計劃就無法實施,就這樣拖着,上面一定會答應他們的要求的。
可讓張家人完全沒想到的是,開發商在修路時居然真的繞開了他們的小樓。
從此以後,馬路中央的小洋樓成了一道别樣的風景。
2.路霸養成求善了,心酸與奔波要知道,滬亭北路是條主幹道,整天車水馬龍。住在馬路中間的張家人,需要面對鋪天蓋地的粉塵和不絕于耳的噪聲。
并且,因為道路變窄,來往的車輛到小洋樓地界都被迫“合流”,行人和自行車走西面的羊腸小道,機動車走東面稍微寬一點的路。馬路整修的時候,車輛開在鋪設的鐵闆上,叮鈴哐啷響,震得人心煩氣躁。
晚上,周圍一片寂靜,而這時候的馬路上,來往的卡車源源不斷,噪音更是攪得人難以入眠。
“我丈母娘幾年前就因為這麼惡劣的環境,突發心髒病去世了”,張新國對記者如是說。
随着車流量的增多,這裡成了交通事故頻發地,很多不熟悉路況的司機,行駛到這裡時,來不及變道,就會發生追尾事故。
14年來,張新國也沒閑着,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為自己讨個說法”上。
他希望找到當時嶽父兄弟的那份宅基地證明,證實自己确實是兩戶,得到應有的補償。
經過千辛萬苦,張新國終于找到了,可因為這份證明當時是由原青浦縣出具的,而現在這裡屬于松江區九亭鎮,這份宅基地早已失去了法律效力。
為了找到其他的解決辦法,張新國曾多次跑到黃浦區、閘北區的拆遷辦旁聽協商過程,但最終都無功而返。
這件事情一耽擱就是14年,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整個事件才出現了轉機。
3.心結得解終搬離,欣慰與無奈2016年9月,松江區九裡亭街道拆遷辦來了一位新主任—陸輝,為了解決這個根深蒂固的問題,陸輝主動上門與張新國一家協商。
剛開始,陸輝并不提搬遷的事,隻是和和張家人唠唠嗑,他總說“簽不簽協議是其次的,你們都是七八十歲的人了,身體健康最重要。”
慢慢熟悉了,主任掏心窩子對張新國說了一些搬與不搬的利害關系。
陸輝說:“協議征收和依法征收隻能二選一,依法征收将按照1:1的賠償标準執行,隻能得到2套房子。而如果同意拆遷協議,張家依然能享受原來的補償政策,以及多子女補貼政策,可以獲得4套房子和230萬補償款,你們自己權衡利弊吧。”
聽到這些話,張新國内心開始動搖。
後來經過考慮,主任對他們關心一定不會騙他們的,另外他去旁聽過的數十個動遷糾紛庭審,沒有一個動遷戶“得便宜”的。
再加上“隔壁鄰居”的敗訴,徹底擊垮了老張最後的心理防線,點頭同意搬遷。
其實,這14年來,相關部門一直都對張家照顧有加,一直保障張家正常的供水供電和煤氣用度,另外為了有效防範交通事故,還專門為他們裝了安全護欄 。
張新國拿到了拆遷補償,一家人從小洋房搬離,但因為安置房還是期房,所以政府就安排他們先租房子住,每年會給他們租房補貼。
張新國一家人租住在距離老房子三公裡外的九亭家園農民新村,一個月的租金4000多元,雖然不是什麼豪宅,但居住環境遠遠好過從前。
在很多細節方面,拆遷辦都很為張家着想。
考慮到張新國87歲的嶽父有提前安置的需求,張家提出申請想預支一部分補償款購房,經動遷辦協調,順利預支70萬元。
另外,張新國有一套自主研發的魚飼料加工設備,因占地大而且重,需要大型機械才能搬運,為此拆遷辦不僅幫忙聯系搬運公司,還協助物色暫存場地,幫張家解決了實際困難。
聊到這些,張新國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有關部門為我們考慮了不少,我們心裡也是十分感激的。”
他感歎道:“這麼多年堅持下來,就是憋着一口氣,不被理解,覺得委屈,現在嘛,氣順了,也可以搬啦!”
2017年9月18日淩晨,路霸小洋樓在四台挖掘機的作業下轟然倒塌,滬亭北路道路拓寬工程終于落下帷幕。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曾對此發表評論:“14年這麼漫長,我覺得張新國就是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最終他獲得的還是當年應得的那些補償,從本質上說,他是輸了的。”
很多人對張新國的做法都十分不理解,認為他這14年是自作自受,但也許對于張新國來說,他隻是想讨一個說法,你怎麼看?文/一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