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爆發後,蘇德戰争爆發前,德國先是閃擊波蘭,接着對英法開戰,同時還侵占了丹麥、挪威以及盧比荷等國。在這段時間裡,蘇聯也沒閑着,先後通過戰争、武力威脅的方式,侵占了六個國家的領土,為自身增加了46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以及2200多萬人口,這就是蘇聯所謂的“東方戰線”,這到底是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蘇德劃分勢力範圍
1939年8月,蘇聯、德國在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就已經劃分好了雙方的勢力範圍,雙方以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立陶宛北部邊界、波蘭的那累夫河、維斯瓦河作為分界線。換言之,蘇聯之後的行動是得到德國認可的。所以有學者認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一樁大國之間帶有分贓性質的秘密交易”。
與此同時,蘇聯也感受到了德國的威脅,想加強自身的安全,通過建立“東方戰線”,一方面确保其西部領土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大的戰略縱深,來保障蘇聯的安全。另外,蘇聯在國家利益問題上,深受沙皇俄國的影響,一直想要恢複昔日的疆土。各種因素彙集在一起,蘇聯迫切希望構建起“東方戰線”。
二、侵占六國的領土
1939年9月17日淩晨五時,蘇聯的50個師越過蘇波邊境,以保護波蘭境内的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為由,占領了波蘭東部,然後與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同年9月28日,蘇聯脅迫愛沙尼亞簽訂 《蘇愛互助條約》,然後以相同的手段,脅迫立陶宛、拉脫維亞與蘇聯簽訂條約。之後,蘇聯迫使三國改組政府,并在1940年8月,将三國正式兼并。
1939年11月,蘇聯聲稱遭到芬蘭的炮擊,然後以此為由發動對芬蘭的戰争,投入了上百萬的蘇軍。芬蘭軍隊奮勇抵抗,給蘇聯造成了一些困難,但最終還是被迫求和。1940年3月,《蘇芬和約》簽訂,芬蘭喪失了不少領土。同年6月,蘇聯向羅馬尼亞發出最後通牒,限令四天内交出比薩拉比亞、北布科維納,羅馬尼亞被迫同意。
三、功過褒貶不一
通過“東方戰線”,蘇聯将西部邊界向西推進約300至400公裡,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禦空間。但事實證明,蘇聯的“東方戰線”根本擋不住德國的“閃電戰”。蘇德戰争爆發前,蘇聯将重兵投入到了邊境地區,打算“禦敵于國門”,結果根本無法阻擋德軍淩厲的攻勢。“東方戰線”反而打亂了蘇聯原本的部署。
在此之前,蘇聯已經在原來的國境線附近構築防線,耗資達到1200萬盧布,被稱為“斯大林防線”。由于“東方戰線”的建立,蘇聯當局認為“斯大林防線”已經失去了意義,就将其廢棄,未能在戰争中發揮作用。此外,蘇聯的這種大國沙文主義行為,對那些小國産生消極的影響,甚至影響了日後與這些國家之間的關系。
參考資料:1.《莫洛托夫與二戰前後蘇聯的外交》;2.《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