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漿是揭開月球形成之謎的關鍵因素
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争論地球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現在,美國耶魯大學和日本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可能有了答案。
目前最受青睐的月球如何形成的科學假說是“大碰撞說”。該假說推測在大約45億年前(或太陽系形成後約2000萬到1億年前的冥古宙),地球與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發生撞擊,碰撞中移出的碎片形成了月球的基礎。
如果按照大碰撞推定進行計算機模拟,會發現月球主要來自撞擊物體。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我們從阿波羅任務帶回來的岩石中已經得知,月球主要來自地球的物質。
耶魯地球物理學家唐戶俊一郎教授
由耶魯地球物理學家唐戶俊一郎教授(Shun-ichiro Karato)等人撰寫研究報告提供了一個解釋。4月29日的《自然·地質科學》發表了該研究。
唐戶俊一郎說,在太陽形成後大約5000萬年,早期的原始地球被熱的岩漿海覆蓋,而撞擊的物體很可能是由固體材料制成的。唐戶俊一郎和他的合作者測試了一個新模型,它基于原始地球與岩漿海洋和固體撞擊物體的碰撞。
月球形成模拟圖
模型顯示,碰撞後,岩漿的加熱程度遠大于撞擊物體的固體。岩漿随後會膨脹并進入軌道形成月球。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月球形成過程中有更多的地球物質。以前的模型沒有說明原土矽酸鹽和沖擊物之間的不同加熱程度。
唐戶俊一郎說:“在我們的模型中,大約80%的月球是由原地球材料制成的。在大多數以前的模型中,大約80%的月球是由撞擊器形成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區别。”
唐戶俊一郎說,新模型證實了先前關于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理論,而不是提出非傳統的碰撞條件。
在這項研究中,唐戶俊一郎領導了對熔融矽酸鹽壓縮的研究。來自東京工業大學和RIKEN計算科學中心的一個小組開發了一個計算模型來預測碰撞中的物質如何成為月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