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濱州。
位于山東省北部、魯北平原、黃河三角洲腹地,版圖面積9600平方公裡,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兩區兩圈"疊加地帶,是山東省的北大門。
尋靜處而居身,擇佳境而栖心,這是生活在鬧市裡衆多人向往已久的生活,山東濱州這5個古村落曆史悠久各具特色,現在讓我們走進濱州古村落,探尋其魅力吧。
1 西紙坊村農耕文化深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深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讀書人的理想與追求。濱州西紙坊古村落,可以感受田園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悠然自得之樂。
西紙坊古村位于國家級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裡則街道西紙坊村,距濱州市區約10公裡。以田園、濕地為基礎,集特色高台民宿和柴燒古窯,展現濃郁的魯北鄉村魅力和黃河古渡風情;還有傳統工坊、親子樂園、花田及黃河綠道,是一處碧水環繞又深具黃河文化底蘊的旅遊度假寶地。
在這裡,同學們可以認識“饅頭窯”、 “升窯”、“太平窯”等7座千年古窯,一起觀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皮影戲,近距離觀看古玩戲法“三仙歸洞”,自己動手制作漂亮的風車,和家長一起走進“冒險樂園”,在來自“白垩紀”的恐龍前留下一張張美麗笑臉。
還可以近距離的觀察了黃河水,了解關于“黃河”的故事以及黃河水由濁變清步驟,讓同學們了解了節約用水的重要意義,樹立了從小愛護環境的理念。西紙坊黃河古村每座院落的房間主題鮮明、風格各異,與周圍的萬木蔥茏、鳥語花香融為一體。傳統手工作坊讓同學們親身體驗手工藝制作和學習中華陶藝的精髓。
西紙坊黃河古村每座院落的房間主題鮮明、風格各異,與周圍的萬木蔥茏、鳥語花香融為一體。
2 魏集村巍古樓惠子孫,悠悠文明迎賓朋。濱州市惠民縣魏集鎮魏集村,位于美麗富饒的黃河北岸,楊柳成行,荷花飄香。走近魏集古村落,萬畝良田連綿起伏,溝渠兩邊磚樓掩隐于樹木之中,這裡村莊整潔幹淨,環境優美,風景秀麗,猶如一幅世外桃源畫卷。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亮麗名片。古村魏集,醉美濱州,一片充滿神奇魅力的文化沃土。瑰麗多姿的民族民間文化是多彩濱州遞給世界的一張絢爛名片。
魏集村原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魏氏莊園。這是清代武定府同知魏肇慶的宅第,建築采用了傳統的磚石土木混合材料,集古代防衛城垣和北京四合院功能于一體,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城堡式民居建築群。它是我國北方現存唯一的城堡式民居,是中國古代北方民居建築的傑出代表。它是魯北平原上霍然而起的一個奇迹。那青色磚屋青色的磚瓦,構成了一幢神秘的曆史深宮。魏氏莊園以其顯著的軍事建築特點聞名遐迩。
現如今又有魏集古村落,相得益彰。魏集古村落落實了“魯北韻味、黃河風光、中國氣派”的理念,向人們展示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将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中國印記。古村落以黃河文化為核心,是集文化旅遊、民俗文化展示、休閑體驗、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景區。
依托特色民宿三星級客棧住宿,魏集古村落規劃手工作坊一條街、特色風味美食街、民俗風情街、休閑娛樂街、跑馬場和演藝廣場暨五大主題業态。
3 楊柳雪村
黃河湯湯,渤海泱泱,繼往開來,其道大光。楊柳雪村,古乃蒲成國之故地,今為産棉區之紅旗。星移鬥轉千數載,日新月異譜華章。
楊柳雪村,曆史名村,史悠情長,紅色底蘊,薪火相承。恰逢時代邁新,楊柳雪村換新裝,識時者蛟龍得水,弄潮兒如臂使指。反哺歸桑梓,築巢引鳳凰。
奮發之民,幹實業以圖興旺;新生之村,傳文化而名遠揚。仰畏天,心敬民,幹群勠力,齊振往昔紅色之精神,上下齊心,共興今朝金色之榮光。
撰修村史,憶往昔牛衣峥嵘歲月,昭今民不失先輩遺志;築蓋館藏,修今朝宜人之處,繕适遊以顯我輩丹心。嗚呼!青山延綿兮有終,長河奔流兮有盡,然棉區紅旗之精神延綿流長!
4 舊鎮村
舊鎮村位于青田街道中部。東與西劉村相接,西與小傅家相鄰,南與南高家接壤,北與北徐家、張家莊相連。是濱州高新區有名的千年古村。
村名是曆史文化的化石,它帶着曆史風雲的烙印,記錄着人類文明進步和發展的軌迹。它的名字背後都會有一段曆史、一個典故,或者是珍藏着一個美好的回憶;村莊的建築格局,是千百年擇優而居的生存狀态;聚落的形态,來源于一個望族或一段曆史;村莊風水,包含着先祖生存的智慧。
明初,在其西北二十餘裡建新安定鎮,原安定鎮就叫舊安定鎮,簡稱舊鎮。新安定鎮毀于水患,遺址在現黃河邊小安定村北黃河大堤以内。又一說,同治二年(1868年)撚軍攻入蒲台、濱縣兩縣,進攻安定鎮時未克。安定鎮得救,易名“救鎮”。清末變同音字“舊”,即為舊鎮。
四面荷花三面路,一村居民盡俊才,是對舊鎮村的一個總概。舊鎮村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舊鎮村老人講述村裡古灣古井的故事。被蘆葦掩蓋的老井是原來村民們取水的地方,這口井的水甘甜入口,在早些年間甚是出名。
九丁十八巷、七十二個拐胡同,一個十字路,一條直通道。偌大的集鎮隻有一條東西街貫穿全村,北街有一個十字路口。其餘都是丁字街,而每個丁字街的旁邊有兩條巷(或左或右),街與街的連接是靠這七十二個拐胡同完成,拐胡同在大街上看似走不通,其實每個胡同在中間拐了一個彎,不熟悉的人就以為此路不通,住宅與住宅之間,屋頂相連,這樣的設計便于在動蕩年代居民的避亂和防衛。
村子的地勢是中間高,四周低,四面環水,長有茂盛的蘆葦,并且鎮子四周築有圍牆,這在動蕩的年代是一個易守難攻的絕佳位置,居臨黃河岸邊,也是防洪的一個重要方式。據村裡的老人們說,以前在村中心有一個大鐘,來大水的時候就會敲響此鐘,提醒村民們到最高的安全地點。
舊鎮村街裡狹窄的小巷,寬不到1.5米,通透但中間有彎。
掉落的灰膏牆皮顯示出了古舊的青磚。明朝時期,從南京到北京的古鞭豬道(從南方向京城專門趕豬進貢的通路。)穿過村東。全村以高姓人口最多。
古鞭豬道遺址,從南方向京城專門趕豬進貢的通路。舊鎮村因自古是集市,村内地片全為黃金地帶,從未有空閑之地。舊鎮村是靠黃河南岸方圓近百裡内的大村,人口超過三千。交通四通八達,集市貿易馳名百裡之外。因地理位置優越,自古以來服務業興盛。建村後即始有農曆四、九大集。自古逢集市商賈雲集,來自周村、鄒平、青城、濱縣、廣饒、龍居等地的客商,在農曆“四九”前一天即提前來到入住客店,明早趕集交易。當時交易以糧食、棉花農産品為主,兼有牲畜、木貨、雜貨、青菜、布匹等,還有因在收獲季節,高青縣的青城、花溝專來銷售而興盛的“地瓜交易市場”。
村南街蔬菜市舊址。逢四日東街西街糧食為主要市場、南街北街棉花為主要市場;逢九日棉花市占有東街西街,南街北街又變為糧食市場。
5 岔尖村
每天的海上日出如約而至,總感覺這個魯北小村——岔尖,總是第一個擁抱初升的太陽。
這裡,每天潮水退去,趕海的人們陸續多起來,在壩底灘上忙碌着、收獲着。大海的饋贈總是那樣的無私、慷慨,養育了一代代的岔尖人。
這是一個像“孤島”一樣的小漁村,與它相鄰的村竟也有40裡的距離。而或許正是這樣,才讓這個漁村更顯獨特魅力。
來吧,從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拔出身來,感受這裡的海,這裡的藍,這裡的魚蝦鮮,這裡的蟹肥圓.......
身居鬧市,誰不向往世外桃源的甯靜與美麗?帶着“趕海”的期待,近日,記者一行來到了北海經濟開發區馬山子鎮岔尖村。
岔尖村是一個距馬山子鎮政府駐地約20公裡的小漁村,分為一村和二村,村裡沒有耕地,出海打漁掙錢是祖輩留下的傳統。其中岔尖一村有310戶人家,岔尖二村有260多戶,漁民占總人口的90%以上。
還未進村,就聞到空氣中混雜着濃濃的海的味道。走進村落,更能感受到這座小漁村的古樸與清幽,窄窄的街巷,既有幾分江南水鄉的味道,又不乏北方民居的樸實與粗犷。村民的住宅外都放着一排排用于發酵蝦醬的大缸,地面上更多的不是綠色植被而是一層白色附着物。陽光普照下的小漁村,顯得悠閑自在。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