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地球美國?19世紀初米制逐漸向歐洲國家推行開來漸漸地人們都知道了“米制”這個測量體制優越性,稱贊其簡易、邏輯結構合理和通用性廣,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數字地球美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19世紀初米制逐漸向歐洲國家推行開來。漸漸地人們都知道了“米制”這個測量體制優越性,稱贊其簡易、邏輯結構合理和通用性廣。
1983年加拿大航空波音767飛機在飛行途中燃料耗盡。
調查之後,事故主要是由于公升,公斤和磅之間的轉換混亂所緻,導緻飛機接收22,300磅(約10115公斤)燃油,而不是所需的22,300公斤。
萬幸的是,靠無動力滑翔最後仍平安降落于馬尼托巴省基米尼(Gimli)一個空置的軍用機場内,無人受傷。該客機和班機後來被加拿大人稱為“基米尼滑翔機”(Gimli Glider)。
可見在度量過程中,單位的混亂有時甚至會導緻事故。各國共同使用一緻的公制計量體系,不但可以很容易地相互結合使用,而不需要任何數字轉換系數。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但是,凡事都有意外,有的國家就是不采用米制,如今尚未采用公制單位的是哪幾個國家呢?
答案三個——美國、利比裡亞和緬甸。說來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大跌眼鏡。具有曆史性諷刺意義的是美國,居然跟兩個“流氓國家”同在一張名單裡面。
所有其他的國家(從科學界的角度來說作為全部)使用米制已經好多年,或者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就已經采用了。
美國為何還堅持使用像英尺這樣的測量單位呢。原因很複雜,既有政治、經濟方面的考慮,也有民族自豪感。
在美國的科學界,英制已經沒市場,但工程界不願改。除了成本外,其實看不出改成SI(米)制有何壞處。
美國也試圖改成SI(米)制, 但隻是提倡,不是硬性的。因為沒有采取強制措施,經過多年的非正式或可選度量之後,美國公衆以及許多私營企業和工業界出于習慣以及痛恨改變,今天仍然使用美國習慣單位。
這除了美國自我感覺好,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好以外,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一)早期的美國人來說,公制太新太法國化,甚至對喜歡法國的托馬斯·傑斐遜來說也是如此。托馬斯·傑斐遜不反對公制,但主張繼續使用秒擺——一種在兩秒内來回擺動的杆子——來确定一米的長度。
(二)1790年,喬治·華盛頓總統曾經告訴國會:“統一美國的貨币、度量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标,而且,應當得到适當的重視。”
這樣廢除英鎊,使用公制的這項任務,落到了當時的國務卿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的手中。傑斐遜積極研究解決方案,并于1790年夏天向國會提交了一份報告。該報告包括兩項可能的計劃,但立法機構都沒有審議通過這兩項計劃。
(三)在反對采用公制的争論中,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種改變需要對現有的美國勞動力需要進行太多的再培訓,付出的成本代價太大。
一次,美國向火星發射一個探測器,火箭和探測器是不同單位做的, 前者用英制,後者用米制。 探測器制造者告訴火箭制造者有關數據,前者沒告訴後者單位,後者以為是英制。 發射後路上沒事,但到了火星就出問題了。 結果幾億美元就化成灰燼了.。
即便如此,美國仍然把公制作為可選項,每次國會要求實行公制,美國的工商局還是拒絕使用米制。
現在更多的美國人,自己都似乎對這一“殊榮”感到不可思議,有個美國人評論說,“我們的教育體系一直在教孩子們用英寸、英尺、碼、英裡,這真是個可怕的體系,但任何人都能理解這也算是一個奇迹,很少人去懷疑它的正當性。”但也有的美國人認為是美國發揚光大了英國的傳統,并把公制單位拒之門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