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勵志名言故事

孔子勵志名言故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4 10:09:50

由于《列子》被後世認定為僞書,緻使其文化價值和藝術成就被嚴重低估。鄙人今獻拙文一篇,來解析這部道家經典。

一、《列子》真僞之辨。

很多學者認為《列子》乃僞作。近人馬叙倫更是例舉出二十則實例,以證《列子》之僞。其觀點不外以下幾類,下面作簡略反證:

1、《列子•楊朱》篇有言:老子曰:“名者,實之賓也。”但此言并非出自《老子》,而是出自《莊子•逍遙遊》。而莊子晚于列子,在《列子》一書中出現《莊子》之言。這是其為僞書的鐵證之一。

此言差矣。《列子》一書應當同《墨子》類似,作者并非本人。而是其親傳弟子或再傳根據先師言論和遺教編著而成。其書中引用莊子之言,實屬正常。

2、為何《列子》中的一些字詞會具有魏晉時期的語言特點?

對此,也很容易解釋:在我們今天的教科書中,有《莊子•秋水》篇,其中有一句話是:“井蛙不可與以海者,拘與虛也。”其實,在《莊子》一書中原本是“鼃”字,而我們知道“鼃”與“蛙”是通假字,便直接在教科書中改為更符合今天語言習慣的“蛙”字。

杞人憂天的寓言故事,完美的诠釋了道家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三:《周穆王》解析

《周穆王》從表面上看,頗似電影《盜夢空間》,全篇幾乎都處于夢境之中。篇中有幾則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主人與仆役:

周代有尹姓人家,家中仆役衆多,整日忙碌,不得休息。有一老仆,役使彌勤,筋疲力盡。但老仆每晚入睡,在夢中卻為一國之君。整日遊園宴飲,其樂無比。仆人曰:人生百年,晝夜各分,吾晝為仆,苦矣;夜為君,樂矣。

尹氏經營家業,為衆仆之主。但夜夜夢見自己為奴仆,每日遭受驅使責罵,杖責鞭打。整夜呻吟至天明。

鄭人争鹿:

鄭國有樵夫,殺鹿而藏之。翌日,遺忘藏鹿之處,以為夢也。樵夫途中念叨“獵鹿之夢”時。被農夫聞之,便依其言,果得其鹿。農夫将其經曆以告其妻:樵夫之夢為實也。妻子則說:非樵夫之夢為實,是相公做真實之夢。

樵夫至家中,夜夢藏鹿之處和農夫得鹿之事,便向農夫讨鹿。兩人訟之士師。士師曰:真得鹿,妄謂之夢;真夢得鹿,妄謂之實。無人得鹿也。今據此鹿,二人共分之。

鄭國國君聽聞此事,謂相國曰:士師夢中為二人分鹿乎?相國曰:夢與實,臣不能辨。能辨者,唯黃帝、仲尼耳。今黃帝、仲尼亡,孰能辨之?

古莽之國:

西極之南隅有國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曰古莽之國。陰陽之氣所不交,故寒暑無分;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晝夜無辨。其民不食不衣,多眠而少醒。五旬為一覺,以夢中所為者實,以實之所為者夢。

陽裡華子健忘:

宋有陽裡華子,中年健忘。朝取而夕忘,夕與二朝忘;在途忘行,在室忘坐;今不識先,後不識今。家人苦之,巫而禱之,醫而治之,皆無果。

魯有儒生自稱能治之,華子之妻以半數家産請之。儒生醫之,積年之疾一朝盡除。

華子病愈後大怒,出妻罰子,操戈以逐儒生。宋人問其故,華子曰:吾忘也,蕩蕩然不知天地之有無。今頓識既往,數十年之存亡、得失、哀樂、好惡,擾擾萬緒起。須臾之忘,不可得也。

子貢聞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智所能及也。

漢人劉向在《列子新書目錄》中稱,《周穆王》“迂誕诙詭,非君子之言也。”看來劉向真的把《周穆王》當成了《盜夢空間》。(這側面證明了《列子》的大多數内容,并非出自魏晉時期,而是先秦典籍)

而葉蓓卿老師則完全讀透了此篇道家經典。葉先生在該篇題解中稱:此篇作者精心勾勒出一幅幅瑰麗奇異的畫面,為我們展示神妙莫測的幻化境界,卻又讓它倏起倏落,以證明浮生若夢,得失哀樂皆為虛妄,唯有造物的大道不生不死,無極無窮。但在現實生活中,人民往往“惑于是非,昏于利害”,被短暫的過眼煙雲若吸引,從而忽略了慣常恒久的實際擁有。此篇立意之标新,寓言之荒誕,文辭之妙曼,可見著書者用心良苦。其目睹大道日喪,終生昏于亂世而終不覺醒,故寄言語夢呓。内中痛楚,本非凡夫“君子”可解。

葉蓓卿先生見解之精辟,無人能出其右。

孔子勵志名言故事(列子劄記杞人憂天)1

葉蓓卿先生注釋的《列子》,堪稱經典

四:《湯問》解析

《湯問》篇筆鋒橫掃天下,搜羅曠古奇聞。篇中有諸多超逸絕塵的神話傳說。如女娲補天,共工怒觸不周山等,不在一一列舉。下面就解析一下此篇中的兩則故事:

孔子勵志名言故事(列子劄記杞人憂天)2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衆所周知,本文不再贅述。此故事顯然是在宣揚人能勝天的思想。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那首歌曲《激情飛躍》中,也被展現的淋漓盡緻:

上下五千年,龍的香火不滅,

古有愚公志,而今從頭越,

華夏兒女走向世界,

激情飛揚, 我們共創偉業。

所有人皆認為,愚公移山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實不然。

首先,生死有命,人不勝天是道家的一貫主張。這也是道家與儒家、法家、墨家的一個顯著區别。

其次,《列子•力命》的主旨就是宣揚道家的天必勝人,人不勝天的思想。今天,我們對愚公移山主旨的理解,不但使《列子》一書自相矛盾,還違背了道家思想。

若想真正領悟愚公移山的主旨,必須聯系《列子•說符》篇,篇中有孟氏二子的故事:

魯國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被齊侯納之,為諸公子太傅。好兵被楚王納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

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學亦同。求于施氏,施氏如實相告。

于是,孟氏一子以學術遊說秦王。秦王曰:“當今諸侯力争,所務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滅亡之道也。”遂宮刑而放之。另一子以兵法遊說衛君,衛君曰:“吾弱國也,大國吾事之,小國吾撫之,是求安之道也。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遂刖刑而放之。

魯國的施氏與孟氏同樣有二子,同樣分别治學與好兵,同樣遊說諸侯。但卻有完全不同的遭遇。

作者以此故事闡述天道與人事的絕妙天機。

而《列子•湯問》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之志感動天帝,天神幫他把山移走。愚公的成功,就像上面所說的魯國施氏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被齊侯納之,為諸公子太傅。好兵被楚王納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愚公與施氏二子的成功,根本原因并非個人努力,而是天命使然。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之後,又有一則誇父逐日的故事,與愚公成功移山不同的是,誇父最終饑渴而死。誇父就相當于孟氏二子,一個被秦王斷足,一個被衛王割掉小雞雞。誇父與孟氏二子的悲慘遭遇,亦是天命使然。

愚公移山和誇父逐日的故事,與《說符》篇中施氏和孟氏的故事主旨是一緻的:是闡述天道與人事的絕妙天機。即體現道家生死由命,人不勝天的思想。

若把愚公移山的故事單獨分離,斷章取義,便會誤讀經典。這是讀書為學的大忌。若如此,便是老子之言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辯日的故事同樣是家喻戶曉,也不在贅述。此故事中孔子的“不能決”,我們通常理解為符合孔子的一貫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但與《列子》全書無必然聯系。

作為全書綱領的《天瑞》篇,記載有列子之言:“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人有所否,物有所通。”

孔子勵志名言故事(列子劄記杞人憂天)3

《天瑞》篇中的列子之言,便是兩小兒辯日故事的主旨:聖人無全能,聖有所否。即物各有其用,術業有專攻。

以上對愚公移山與兩小兒辯日的故事的解讀,不但符合道家道家思想,還與《列子》各篇的内容前後呼應,渾然一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