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腑之氣彙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稱為“腹募穴”。“募”,有聚集、彙合之意。六髒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個。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髒腑所處部位相近。
經穴分類名。或稱腹募。指髒腑之氣彙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髒、心包絡及六腑各有募穴一個,如肺為中府,心為巨阙,肝為期門,脾為章門,腎為京門,心包為膻中,胃為中脘,膽為日月,大腸為天樞,膀胱為中極,小腸為關元,三焦為石門穴等。募穴多用以診斷和治療本髒腑病證。
募穴是髒腑之氣輸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十二募穴在胸腹部的位置,與相關髒腑在體内的位置大緻對應。其中分布于任脈上的6個募穴為單穴,其餘為雙穴。募穴可治療相關髒腑證,尤多用于治療六腑病證,常與背俞穴配合使用。
肝的募穴是期門,膽的募穴是日月,胃的募穴是中脘,脾的募穴是章門,石門是三焦的募穴,膻中是心包的募穴。《難經•六十七難》說:“五髒募穴皆在陰……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陽性病證,其病氣多行于陰分募穴,應采用“從陰引陽”的法則,針刺胸腹部的募穴,以調整經氣而引邪外出。
《靈樞•百病始生篇》說:“腸胃之外,募原之間”;“腸胃之募原”與《素問•舉痛論》所說“小腸、膜厚之間”,意義相同,是指髒腑之外的胸腹膜之間。
髒腑的募穴因其接近髒腑而得名,故幕穴的位置與髒腑位置高低基本一緻,因其依髒腑的部位而定募穴的位置,故本髒腑募穴不一定在本經脈腧穴上,有在正中、有在兩側,如胃之募穴中脘在任脈上。
滑壽注《難經》時說:“募,猶募結之募,言經氣之集于此也。”所以它是髒腑經氣彙聚在胸腹部的穴位,當髒腑發生病變時,常在相關的募穴上出現壓痛或敏感等現象。因此某一髒腑有病,可以用其所屬之募穴治療。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經者,有在他經者;有呈雙穴者,有為單穴者。分布于肺經的有本髒募中府;分布于膽經的有本腑募日月,腎髒募京門;分布于肝經的有本髒募期門,脾髒募章門;分布于胃經的有大腸募天樞。以上均為雙穴。其餘都分布于任脈,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門;小腸募關元;膀胱募中極。均為單穴。六髒病證多取募穴治療。
1、中府——肺經募穴
定位: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
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自髒腑。本穴為肺經首穴,氣血物質來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個髒器,故名中府。
此穴有肅降肺氣,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瀉肺熱,健脾補氣的功能。
艾灸此穴可調:咳嗽,氣喘,肺脹滿,胸痛,肩背痛。
配伍:咳嗽:配尺澤;肩痛:配肩髎。
2、天樞——大腸經募穴
天樞穴,出自《靈樞·骨度》,别名長溪,大腸募,入通大腸氣、谷門。屬足陽明胃經,大腸之募穴。
定位:位于臍旁兩寸,恰為人身之中點,如天地交合之際,升降清濁之樞紐。
有調大腸,健脾胃,消食滞,活氣血的功效。臨床中用于腸胃疾病的調治。
艾灸此穴可調: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洩瀉,痢疾,月經不調、癥瘕。
配伍:腹脹腸鳴:配足三裡;繞臍痛:配氣海;便秘、洩瀉:配上巨虛,下巨虛。
3、中脘——胃經募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中脘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屬任脈,為足陽明胃經的募穴,八會穴之一,腑之會穴,任脈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經交會穴,入通六腑和胃氣。是調治一切脾胃之疾和各種慢性病、腑病之常用要穴。
艾灸此穴可調:胃痛,腹脹,嘔吐,翻胃,吞酸,黃疸,癫狂。
4、章門——脾經募穴
定位:在側腹部,當第十一肋遊離端的下方。
章門穴為足厥陰肝經經穴,脾之募穴;髒會,足厥陰、少陽經交會穴。
五髒之氣彙聚于章門,六腑之氣彙聚于中脘,故而章門穴和中脘穴分别擅長調治髒病和腑病。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本穴為脾的募穴,髒之會,是脾的經氣結聚之處,具有健脾和胃、調中補虛、益氣養血之功。
艾灸此穴可調:腹脹,洩瀉,脅痛,痞塊。
5、巨阙——心經募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6寸。
巨阙穴,出《脈經》,屬任脈,心之募穴,入通心氣。
巨者,巨大也;阙者,門戶、關道也,屬任脈也是心經的募穴,對心髒功能有調節作用。
艾灸此穴可調:胸痛,心痛,心煩,驚悸,嘔吐,吞酸,癫痫狂。
6、關元——小腸經募穴
關元,經穴名,出《靈樞·寒熱病》。别名三結交、下紀、次門、丹田、大中極。屬任脈。足三陰、任脈之會,小腸的募穴,入通小腸之氣。
小腸之氣結聚此穴并經此穴輸轉至皮部。位于臍中下3寸,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
艾灸此穴可調:遺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陽萎,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不孕。
7、中極——膀胱經募穴
中極别名玉泉、氣原。屬任脈。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入通膀胱之氣。屬任脈。
位于臍中下4寸,人體上下左右的中心,就像天上的北極星一樣,是身體的腹地,中極穴主調理内在不通的疾患。
艾灸此穴可調:小便不利,遺溺不禁,陽痿,遺精,疝氣,月經不調,帶下,崩漏,陰挺。
8、京門——腎經募穴
在側腰部,章門後1.8寸,當第十二肋骨遊離端的下方。
京門,經穴名,出《脈經》。别名氣府、氣俞。屬足少陽膽經,腎之募穴,入通腎氣。
本穴為腎之募穴,主治水道不利,為益腎利水之要穴,水液出入之門戶,故名。
艾灸此穴可調:腸鳴,洩瀉,腹脹,腰脅痛,小便不利。
9、膻中——心包經募穴
膻中穴是人體的穴位,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膻中位居胸部,為氣之會穴,為心包募穴,入通心包之氣,膻中出自于《靈樞·經脈》。
心為人身之君主,《靈樞·邪客》日:“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
艾灸此穴可調:咳嗽,氣喘,胸痛,心悸,産婦少乳,噎嗝,嘔吐。
10、石門——三焦經募穴
石門穴,任脈腧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2寸。
石門為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石門是三焦經的募穴,入通三焦之氣。屬任脈。石門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水濕在此再一次冷縮。
艾灸此穴可調:腹脹,腹痛,繞臍疼痛,洩利,疝氣,水腫,小便不利,帶下,崩漏。
11、日月——膽經募穴
日月穴位于乳頭直下,前正中線旁開4寸,第7肋間隙中。
足少陽膽經腧穴,出自于《脈經》,别名神光。入通膽氣。日月。日,太陽也,陽也。月,月亮也,陰也。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現代常用于調治膽囊炎、肝炎、肋間神經痛等病症。艾灸此穴可調:黃疸,嘔吐,吞酸,呃逆、脅痛等。
12、期門——肝經募穴
定位: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期門,經穴名,出《傷寒雜病論》,通肝之氣脈,屬足厥陰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期,期望、約會之意。門,出入的門戶。天之中部的水濕之氣由此輸入肝經。
艾灸此穴可調: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呃逆,吞酸,腹脹,洩瀉,饑不欲食,胸中熱, 咳喘,奔豚,瘧疾,傷寒熱入血室。
募穴歌訣
大腸天樞肺中府,小腸關元心巨阙,
膀肽中極腎京門,肝募期門膽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門,三焦募在石門穴,
膻中穴是包絡募,從陰引陽是妙訣。
【白話解】大腸的募穴是天樞,肺的募穴是中府,小腸的募穴是關元,心的募穴是巨阙,中極是膀胱的募穴,京門是腎的募穴。肝的募穴是期門,膽的募穴是日月,胃的募穴是中脘,脾的募穴是章門,石門是三焦的募穴,膻中是心包的募穴。使用募穴治病,能夠從陰引陽,祛除病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