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成書于漢,唐尊為“經”,宋後位居“三禮”之冠,是國學經典“四書”“五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學禮,無以立”——學習《禮記》掌握四個關鍵字:禮,理,利,立,活學活用,學以緻用,必将受益無窮。
以“禮”化人
古言道:“夫禮,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泱泱華夏,禮制為始。禮制,是秩序之彰,和諧之因。
《禮記·樂記》曰:“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
中國古代社會早期并非是“人治”或者“法治”,而是以“禮制”為政治治理思想,通過“禮術”對大衆進行一定約束,維護社會的和諧。
因此,掌握了“禮”,也就通曉了早期社會的運行法則,即以“禮”化人。
以“理”服人
人們必須遵從和踐行“禮”的依據何在?
答曰:一,禮本乎天理;二,禮法乎天地;三,禮順乎人情。一言以蔽之則曰“禮者理也”。
《仲尼燕居》篇說:“禮也者,理也。”
理,道理。也有條理或分理的意思,是對混亂無序的東西加以分理使之條理有序。
《禮記》雲:“天地未分之前 , 已有禮也。 禮者 , 理也 , 其用以治, 則與天地倶興。 ”
又雲:“禮理既與大一齊,故而制禮者用至善之大理以為教本,是本于大一也。 ”
即“禮理”是“本于大一”的“至善之大理”。
“禮”發乎天地,又“通情達理”,肯定人情事理,同時,又主張把人情人欲置于“禮”的框架内予以約束和
規範,以免人情人欲變得毫無節制,從而使人重回野蠻或蒙昧的原始狀态。
善“利”萬物
老子《道德經》雲,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一種上善。
“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報者天下之利也。”
意思是,仁是天下行為的表率,義是天下行為的準則,知恩圖報是天下互惠互利的交往方式。
《禮記·表記》中的這句話,又告訴我們,互利的重要性。
《論語·裡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即仁者安心于仁道,智者利用仁道。
生活實踐告訴我們,利他是一種美德,互利才能走得更遠。
“立”己達人
《禮記》确立了“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的人學原則,并以“禮”作為人修身立命的行為準則
和治理國家的政治原則。
“不學禮,無以立”,而學《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立”,即立身、立行、立德、立言。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取決于社會中的每個公民的道德水準。
在當前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的大環境中,如何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一個行正為端的人,一個立己達人、奉獻社會的人,是時代賦予我們每個人的全新課題。
擔大義,行大道,謀大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倡議,或許已經告訴我們立己達人、禮儀天下的核心要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