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2月份之後,整個人就閑下來了。除了一門公共課還在堅守,其他課程都已結束,而且那門公共課還因為疫情選擇了上網課,因此我就完全待在家了,一連好幾個禮拜沒再去過學校,每天做飯洗衣服打掃澆花,其它時間看書上網寫文章,日子過得好像我壓根就沒在讀研究生一樣。
有一天群裡突然有一條@了所有人的通知,說學院有個老教授在北校區給研二研三的師哥師姐們講如何寫論文,我們研一的最好過去旁聽一下。由于這個課程價值高,而且好久沒回過學校,我渾身充滿了想坐在教室裡聽課的沖動,于是那天晚上坐地鐵去了老校區,兜兜轉轉找到那間教室,尴尬地推門進去坐在第一排。時間沒到老教授就開講了,好在我隻是錯過了開場白,重點内容還沒開始。
論文寫作首先要有問題意識,找不到好的問題那論文也就沒有方向和價值了。什麼是問題呢?問題就是“社會中的各種矛盾、沖突、缺陷或者分歧”,那麼上哪兒找問題呢?老教授說了,要麼直接從生活中觀察體驗,要麼在閱讀和交流中發掘。由于我們學生的生活經曆和體驗太過封閉貧乏,所以比較靠譜的做法就是通過閱讀和交流來找問題。
當你意識到自己發現了問題的時候,不要急于根據它确定你的論文主題,在那之前一定要好好甄别判斷,确保這個問題沒有問題,因為很多問題是假問題,是不能用于學術研究的。
什麼是真問題什麼又是假問題呢?首先問題要現實存在,也就是說它不能過時,比如你研究糧票分配制度對當前經濟的影響,這就是一個過時的問題。其次問題必須得客觀存在,而不是主觀臆想,比如你研究歐盟的解體的原因,這就是一個不存在的問題。第三是問題需要是多發性或者普遍的,而不是個别或偶然現象,因為我們學科研究的是公共問題,而不是個别問題。
其次你發現的問題還必須要有建設性。什麼叫建設性?就是研究這個問題對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具有貢獻或者積極意義,也就是說得有價值,這方面至少要注意以下3個方面:第一、單純記錄社會陰暗面卻不能解釋它的原因,更找不出有效緩解或消除的對策,那就不是建設性的問題;第二、揭露了社會的陰暗面,但是對它的原因做出了非客觀、片面歪曲的解釋,那也不是建設性問題;第三、揭露了社會陰暗面也合理地解釋了成因,但提出的對策不科學,不具有操作性,甚至還有誤導性,那也不具有建設性。
所以說,發現問題很重要,但是發現問題後要對問題進行全面系統地剖析,不能魯莽行事,否則拿一個過時的、不存在的問題研究,或者拿一個誰也解釋不了更提不出對策的問題搞研究,都會白白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影響畢業。
那麼發現了問題以後,怎麼樣從中找到主題呢?首先需要做的是學科的定位,也就是說這個主題是不是屬于我們學科研究的對象?如果你把經濟學或者管理學的問題拿來研究,就導緻你的方向錯誤,從而不具有學科性。
那麼如何認識政治學的學科屬性,至少要從4個方面入手,第一是看行為主體,我們學科關注的主體是利益群體、階級、組織、公民等等;第二個看行為方式,我們學科涉及公共利益的分配、協商,立法和執法等等;第三個看行為的内容,我們學科涉及分配公共利益、權力和資源;第四個看價值追求,咱們學科涉及公平、正義與合法性。
如果你确定了學科性,那麼下一個就要做寫作之前的準備了,也就是收集資料,資料要麼來自閱讀文獻,要麼就是去實際調研。閱讀文獻資料意味着你要看專著和論文,而這個得圍繞你的研究主題展開收集,要通過論文的題目、關鍵詞和提綱來尋找合适的論文,找到了足夠的資料那就瘋狂地閱讀吧。
那麼到底讀多少文獻資料才算夠呢?這個主要是自身的感覺,老教授提到了5個從淺到深的層次:
一旦你閱讀達到了第5個層次,那麼你閱讀文獻資料就讀得差不多了,這時候就可以動筆。動筆之後新的問題出現了:如何提高寫作效率呢?老教授給出了很多建議,歸納一下至少有8個注意事項:
老教授在教室裡來來回回,講了很多關于他本人、他師兄、他老師等人的學術八卦,曾經出過的洋相,既活躍了氣氛又希望我們吸取教訓,當然更多的例子是他們那些人如何做出學術成果的正面案例,講課即将結束時他總結說:“論文就是八股文,大家掌握了方法,起碼在形式上都能寫出好論文來”。
這堂課從晚上7點開始,上完接近22:00。我們研一的幾個人有說有笑往外走,但是研二研三的那幫人就沒那麼輕松,尤其研三那些人表情凝重,那種表情就好像走出考場剛剛跟同學對完答案。
(教授當晚使用的PP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