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什麼會引起低燒不退

什麼會引起低燒不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16:05:30

什麼會引起低燒不退(低燒不退的原因)1

什麼會引起低燒不退(低燒不退的原因)2

一、不明原因的長期低燒

長期低燒,是指持續低燒在1至2個月以上,或低燒反複發作,經數月或更長時間未能治愈的一種病症。是一種危害人體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一種錯綜複雜 的頑固性、難治性的氣血虛損病證。慢性低燒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感染性低熱、功能性低熱和自體免疫性疾病低熱,現代醫學的結核病、腫瘤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等 所緻的低熱多屬此範圍。長期低燒,體溫一般在37.2~37.6℃,多由于髒腑虧虛,元氣虛弱,精血不足而造成陰陽偏盛偏衰,營衛失和。初期常以陰虛發熱 為多見,久熱不退則由陰及陽,可出現氣虛或陽虛。

有些病例到醫院做了各種能做的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就是查不到原因,西醫把這種低熱叫做不明原因低熱。既然西醫稱不明原因的低熱,就說明發熱的原因和它的機制不清楚,不能做出明确診斷,做不出診斷就拿不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法。許多不明原因的低熱,中醫通過望聞問切、審症求因、辨證分析是可以做出診斷的,能夠明确原因,在辨證分析以後給出治療方法。

二、中醫對于感染性低熱的治療

對于感染性低熱,西醫要用抗生素來對抗微生物病原體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有些病例就是沒有效果。中醫治療感染性低熱所用的藥物,常常并不是直接殺滅細菌、病 毒。它是改變病人的體内環境,使得微生物病原體賴以生存的環境和條件被改變,感染就消除了。

比如患者長期慢性呼吸道感染,舌苔厚白,是體内濕濁重的表現。中醫這時不要用苦寒清熱解毒的藥物直接殺微生物,而是把患者體内的濕濁去掉。病菌之所以在身體内繁殖,引起感染,是因為有濕濁的條件,把這個濕濁去掉,病 菌生存的條件就沒有了,病也就好了。有的中醫功底不深,治療這種感染性低熱總是愛用闆藍根、魚腥草、山豆根、穿心蓮等苦寒類藥物,效果往往不佳,其實這是對産生低熱的原因辨證不到位的表現。

三、中醫對于功能性低熱的治療

有些人經常發熱, 一般都在38 ℃以下, 到醫院檢查, 又沒有其他異常現象, 找不出明确的病因。對于這種長期低熱, 中醫稱為“虛熱” , 西醫稱為“功能性低熱”。對于功能性低熱,西醫沒有好的辦法,中醫可以根據病情來辨證治療。

功能性低熱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女性較多,尤其是年輕的女性,植物性神經較不穩定,如果工作學習過分緊張或休息睡眠無規律,或思想負擔太重,都可使植物性神經發生功能紊亂,熱的平衡失調,臨床上就呈長期低熱症狀,體溫較長時期輕微增高有時達數日之久。

病者的體溫較常人高0.3℃—0.6℃左右,一般不超過38℃,并伴有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多汗、腰酸等梳物神經紊亂的表觀。對于這種低熱, 不能盲目地使用退熱藥, 也不能長期使用抗生素, 否則不僅不能退熱, 反而會帶來不良反應,使用中醫治療可獲得較好效果。

陰虛低熱大多在下午和夜晚發熱, 伴有盜汗、失眠、心煩、兩顴潮紅等症狀。宜用養陰退熱的治法, 可用青蒿、鼈甲、地骨皮、銀柴胡、生地黃、天冬、知母;也可配用知柏地黃丸、麥味地黃丸、左歸丸等。

血虛低熱大多在下午發熱, 或稍有煩勞就覺頭面手足烘熱,伴有心悸、面色蒼白、氣短乏力等症狀,宜用養血退熱的治法。可用生地黃、白芍、當歸、制首烏、黃芪、茯苓、淮山藥、青蒿、地骨皮;也可服用四物合劑、歸芍地黃丸等。

氣虛低熱雖有低熱, 但又覺冷, 出汗怕風, 并有氣短、乏力、不想說話、大便不成形、飲食減少等症狀。宜用甘溫退熱法, 可用補中益氣丸, 或用黃芪、黨參、白術、生姜、大棗、當歸。

夏季低熱每遇夏季就出現低熱, 伴有頭昏、乏力、口渴及食欲減退等症狀;夏季過後則低熱自退, 全身症狀也随着消失。宜用清暑退熱的治法, 一般用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竹葉、梗米, 生石膏。兼有全身困重、大便稀、舌苔厚等症狀者, 則宜用藿香、佩蘭、青蒿、制半夏、茯苓, 砂仁, 六一散。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低熱并非功能性低熱, 而是由體内一些潛在的疾病引起, 如慢性肝炎、結核病、風濕病、慢性尿路感染等。所以對于長期低熱, 應辨證治療, 排除上述各種疾病後,才能當作功能性低熱治療。 四、中醫對于自體免疫性疾病低熱的治療

在免疫病方面,紅斑狼瘡、銀皮病、皮肌炎、白塞病、結節性脂膜炎斯蒂爾病等免疫病均有發熱症狀。其發熱有兩種:一種是有感染的,是屬于外感發熱。感染後常 誘發和加重本病的發作,由外感而轉化,引發為内傷發熱,或外感與内傷二者混合,從而出現長期的發熱。另一種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發熱,是沒有感染的。從辨證來 看,氣虛發熱和陰虛發熱等證都有,并且與風濕發熱或淤血發熱常同時存在。風濕發熱應屬于外感發熱,瘀血發熱與外感、内傷都有關聯,與風濕病、免疫病有着直 接的關系。對于免疫病繼發感染引起的發熱,中藥與抗生素同用,也能起到加速排毒、加速退熱、加速康複的效果。

在治療上要從扶正和清熱兩方面着手益氣退熱和養陰清熱,并且與涼血化瘀結合。許多清熱藥具有降溫退熱作用。扶正藥并不能退熱,用對了,能協助清熱藥祛邪退 熱,用不确當,補藥也能熱毒和升高體溫,反而會加重病情。發熱病人普遍存在虛的表現,是先解決發熱,還是先解決體虛,還是兩者并用?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先 解決發熱,轉入康複階段再予扶正。扶正退熱并重是在特定情況下,即辯證為内傷發熱才能使用的,不适宜普遍使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