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這個“滄海”名句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仕途上不得意的他始終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将會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時宗悫(qu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裡浪,挂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長風破浪”這個成語的來源于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名将宗悫(què)的故事。宗悫少年時,他的叔父宗炳曾詢問他的志向。宗悫道:“我願駕着長風,劈開綿延萬裡的巨浪。”
2、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這句詩出自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隐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詩句把幾個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統之說。淚以珠喻,自古為然,鲛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如此,皎月落于滄海之間,明珠浴于淚波之界,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一筆而能有如此豐富的内涵、奇麗的聯想的,實不多見。
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這個“滄海”名句出自唐代大詩人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上句是從《孟子·盡心》篇“觀于海者難為水,遊于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于海”比喻“遊于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并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别處的水相形見绌。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雲為神女所化,上屬于天,下入于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别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
“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曆過“滄海”、“巫山”,對别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隐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4、滄海客歸珠有淚,章台人去骨遺香。
這句出自宋代著名詞人宋祁的《落花》一詩。
墜素翻紅各自傷,青樓煙雨忍相忘。
将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
滄海客歸珠有淚,章台人去骨遺香。
可能無意傳雙蝶,盡付芳心與蜜房。
這首詩借落花引起象外之義,感情沉郁,寄托遙深,傳達給讀者的是感受,而不是具體情事,達到了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所說“必若隐若現,欲露不露,反複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的境地。
5、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這句出自曹操的《觀滄海》一詩。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确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于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