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戈弗雷:聖墓守護者
聖城被奪回來了,但管理也是個大問題。貴族們需要推選出一位“國王”,開始大家傾向于圖盧茲伯爵雷蒙德,這位第一個響應烏爾班二世号召的貴族。但雷蒙德假裝客氣,說自己不敢做耶稣之城的“國王”。于是大家推舉了布永的戈弗雷,不過也不叫國王,叫做“聖墓守護者”,一個很有創意的稱号。這讓雷蒙德又氣又悔。
行政人員解決了,還要有神職人員,大家推選諾曼教士阿爾努夫為耶路撒冷大主教,沒想到不久這個大主教就與一個阿拉伯女人生了一個孩子。
阿爾努夫安排拉丁教士管理聖墓教堂,而把東正教人員趕走,這一教派的沖突一直持續到今天。現在的聖墓教堂依然被劃分為很多區域,分别為東西方不同的教派分支來管理,但聖墓教堂的鑰匙掌握在一個阿拉伯家族手中。下圖,聖墓教堂内留下的十字軍塗鴉。
阿爾努夫通過拷打東正教教士,找到了真十字架,也算是具有諷刺意義的一件事。
戈弗雷又去攻打阿什克倫,在本書的P659頁附圖中,又稱作亞實基倫,不知道是不是一個人翻譯的。亞實基倫應該是主流譯法。亞實基倫位于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以南50公裡,再往南十幾公裡就是著名的加沙地帶。
攻下耶路撒冷,看似完成了聖戰,很多貴族回去了歐洲,如諾曼底公爵和弗蘭德斯公爵的。有些則留在中東,建立他們的“拉丁國家”。
法國布永的戈弗雷的兄弟鮑德溫,建立了埃德薩伯國(應該是第一個建國的,現土耳其東部及部分亞美尼亞和伊朗);
意大利塔蘭托人博希蒙德建立了安條克公國(現土耳其安塔基亞),安條克在基督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最早的四大教會就有安條克教會;
法國圖盧茲的雷蒙德,建立了的黎波裡伯國(現黎巴嫩);
以及戈弗雷的耶路撒冷王國,名義上那些伯國附屬于耶路撒冷王國。
關于這些“國家”的地位位置,請參見本書P659頁的附錄。
書中所翻譯成“郡國”,估計是對英文County的直譯,且對曆史名詞的不了解,因為這些詞彙從來都沒有其他譯法。
穆斯林世界起初對耶路撒冷的丢失,表現出出奇的沉默,是因為穆斯林世界的分裂所緻。穆罕默德當初以伊斯蘭教(穆斯林皆兄弟)輕易地統一了阿拉伯半島,随後的四大哈裡發将伊斯蘭教向周邊擴展,非常順利。由于繼承人問題,導緻的殘殺和宗派的分裂,再加上突厥人的崛起,造成了伊斯蘭教世界的大分裂。
1099年的聖誕節,各伯國的君主都來到耶路撒冷。此時的耶路撒冷大主教由比薩人丹伯特取代了有道德問題的阿爾努夫,丹伯特主張耶路撒冷應該屬于教會,他逼迫戈弗雷将耶路撒冷和雅法讓給教會,而不是由世俗君主管理。
1100年,戈弗雷作戰受傷去逝,并葬在聖墓教堂内各各他腳下,戈弗雷從未結婚,被認為是騎士的楷模,耶路撒冷國首位國王。
而那些拉丁貴族不同意将耶路撒冷交給教會,他們準備用武力解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