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世界上最霸氣的五篇博士論文

世界上最霸氣的五篇博士論文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9 11:25:05

世界上最霸氣的五篇博士論文?本文轉自:叙拉古之惑維特根斯坦,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世界上最霸氣的五篇博士論文?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世界上最霸氣的五篇博士論文(戳穿最牛五篇博士論文的牛皮)1

世界上最霸氣的五篇博士論文

本文轉自:叙拉古之惑

維特根斯坦

前段時間國内自媒體關于“最牛的五篇博士論文”神迹的非常流行,這個神迹虐得身處“苦海”的博士生們無地自容的。所涉的五個主人公當然全是高山仰止的學霸和科神,但是上述神迹果真這麼邪乎?

“最牛的五篇博士論文”所涉五個主人公分别是:張五常、西姆斯、薩缪爾森、維特根斯坦和德布羅意。下面一一道來。

一、關于張五常

“最牛的五篇博士論文”關于張五常的叙述是:就是在還沒答辯之前已經發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鑒于論文很長,該期刊必須像小說一樣連載。實例:張五常博士論文《佃農理論》,當年在《法和經濟學雜志》上連載四期。

KFC查閱英文維基百科,情況是:從1959(24歲)年到 1967年(32歲), 張五常在UCLA學習經濟,并準備PhD 論文(8年呀,KFC加注)。從1967年到1969年,他在芝加哥大學做過博士後研究。KFC在The Journalof Law and Economics上搜到Steven N. S. Cheung(張五常)最早文章是:TransactionCosts, Risk Aversion, and the Choice of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Apr1969,Volume 12, Issue 1, pp. 23 – 42.

根據時間推斷,1969年應在張五常的博士論文答辯之後,而不是還沒答辯,而且也沒發現“連載四期”的事實。

二、關于西姆斯

“最牛的五篇博士論文”關于SIMS的是:最牛投稿論文就是讓編輯滿世界都找不到一個能看懂這篇論文的匿名審稿人,最後隻能發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實例:SIMS 1971 年發表在《數理統計年鑒》上的論文《無窮維參數空間中的分布滞後估計》。SIMS寫完這篇論文後沒投經濟學雜志,因為他顯然知道沒人看的懂。于是投給了最牛 B 的數理統計雜志,結果編輯死活找不到審稿人,最後好不容易湊合拉來一個,審稿報告是這麼寫的:“我真的不明白這篇論文在說什麼,但是我檢驗了其中的幾個定理,好像是對的。所以我猜應該發表。”

首先上述的《數理統計年鑒》上不是什麼博士論文,而隻是期刊論文。

其次,在AN INTERVIEW WITH CHRISTOPHERA.SIMS(見MacroeconomicDynamics, 2004, 8: 273–294; 如果需要,可通過文後的郵箱索取英文文檔)中Christopher A.Sims本人是這樣表述的:The paper (Sims 1971c) oncontinuous and discrete approximation was submitted to Econometica forconsideration. The less sympathetic referee report claimed that everything donein the paper had already been done before. While Dale Jorgenson had previouslydiscussed the rational approximation of lag distributions, the implied sense ofapproximation was too weak for statistical approximation. This issue hadnothing to do with continuous- and discrete-time approximation, however. So,the referee hadn’t even realized that there was a difference betweenapproximation of a lag distribution and approximation of a continuous-timemodel by the estimated discrete-time model.

Since the work on infinite dimensional spaces was technically beyondwhat was appearing in economics journals, I sent Sims (1971d) to the Annals of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在上述英文中,Christopher A. Sims本人的叙述是 1971那篇文章被Econometica拒稿之後才去投Annals of MathematicalStatistics(《數理統計年鑒》)的。

三、關于薩缪爾森

“最牛的五篇博士論文”關于薩缪爾森的是: 最牛博士論文答辯就是答辯人一直在挑戰答辯委員會成員,直到問得這些教授們緊張到恍惚以為自己才是答辯人。實例:薩缪爾森的博士論文答辯結束後,答辯委員會成員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轉過頭去問另一位成員裡昂剔夫(諾獎得主):“瓦西裡,我們通過了麼?”

薩缪爾森确實牛,但在KFC在AN INTERVIEW WITH PAUL A.SAMUELSON(見MacroeconomicDynamics, 2004,8:519–542;如果需要,可通過文後的郵箱索取英文文檔)看到的英文表述是 Anunconfirmed anecdote。

另外,裡昂剔夫後面有個括弧标注:諾獎得主。這給人的感覺似乎是薩缪爾森論文答辯時,裡昂剔夫就獲得了諾貝爾獎。事實不是這樣的,Wassily Leontief是197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而PaulSamuelson的博士答辯在 1941年。

四、關于維特根斯坦

“最牛的五篇博士論文”關于維特根斯坦的是:①維特根斯坦甚至還沒有取得任何學位前,已經是世界著名的劍橋大學學術界公認的學術思想界的領袖人物。②維特根斯坦的學士論文是他的老師,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大人物劍橋教授摩爾先生與維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時,随手記錄下來的維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語.......③維特根斯坦的劍橋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是由三個國際學術大師組成的:羅素、摩爾、魏斯曼。三個人在答辯前一直漫無邊際地讨論着維特根斯坦的博士論文裡的問題。時間很長了,還沒有哪個敢開口問博士生維特根斯坦一個學術問題。這時羅素開口了,他轉向摩爾說:“繼續,你必須問他幾個問題,你是教授。”摩爾表示還沒有弄懂維特根斯坦的問題,這時維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爾與羅素面前,拍拍他們的肩膀,笑着說:不要擔心,你們永遠都弄不懂這些問題的。博士論文答辯就以這樣的方式通過了。

KFC查英文維基百科,事情是這樣:維特根斯坦在從1906年開始在TechnischeHochschule in Charlottenburg (柏林工業大學)學習機械工程,經過三個學期,于1908年5月獲得了diploma。随後到 Victoria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準備做博士。所以上面②是胡扯。①也有胡扯的成分,因為維特根斯坦有diploma且準備做博士。

維特根斯坦在1911年到達劍橋不久,就主動去找了羅素。除了一戰期間中斷外,維特根斯坦一直在劍橋做研究,其博士論文直到1928年才答辯。此時他已經39歲,在劍橋也十多年了(羅素比他大17歲),此時也可能出現③那樣的情景,但是必須強調他39歲了,這麼老博士,什麼都有可能。

五、關于德布羅意

對“德布羅意博士論文一頁紙”質疑見KFC以前的推文(德布羅意論文隻有一頁?),結論是當然是“最牛的五篇博士論文”在胡扯。

綜上所述,“最牛的五篇博士論文”不堪卒讀,不堪一擊,不堪忍受,....求求你們,别這樣不着邊際的誇張了。

春天來了,不要吹牛,出來騎牛吧!

附錄1:

世上最牛的5篇博士論文

文/佚名

相信很多人被論文煩惱過,一想起選題、開題報告、答辯等等環節就頭痛,誰知,在這世界上,還有這樣一些“牛”博士,他們的牛人經曆,确實佩服得五體投地。

▋第五牛博士論文

論文在還沒答辯之前已經發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鑒于論文很長,該期刊必須像小說一樣連載。

實例:張五常博士論文《佃農理論》,當年在 JLE 上連載四期。

▋第四牛博士論文

答辯就是答辯人一直在挑戰答辯委員會成員,直到問得這些教授們緊張到恍惚以為自己才是答辯人。

實例:薩缪爾森的博士論文答辯結束後,答辯委員會成員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轉過頭去問另一位成員裡昂剔夫(諾獎得主):“瓦西裡,我們通過了麼?”

▋第三牛博士論文

最牛投稿論文就是讓編輯滿世界都找不到一個能看懂這篇論文的匿名審稿人,最後隻能發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實例:克裡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1971 年發表在《數理統計年鑒》上的論文《無窮維參數空間中的分布滞後估計》。SIMS 寫完這篇論文後沒投經濟學雜志,因為他顯然知道沒人看的懂。于是投給了最牛 B 的數理統計雜志,結果編輯死活找不到審稿人,最後好不容易湊合拉來一個,審稿報告是這麼寫的:“我真的不明白這篇論文在說什麼,但是我檢驗了其中的幾個定理,好像是對的。所以我猜應該發表。”

▋第二牛博士論文

論文沒必要長篇大論,千把字足以。

實例:德布羅意是個花花公子貴族,本科是曆史學專的,後來實在閑着無聊去讀了 5 年博士,最後交的博士論文是一頁紙,還涉嫌“抄襲”。

答辯委員會氣的都不想讓他答辯。他的導師、著名物理學家朗之萬感到很沒面子,自己學生畢業不了真是恥辱,遂緻信另一大神愛因斯坦,曰:“……請對他的論文作出您的評價。另外順便向您提及,該研究生的父親是敝國伯爵,現任内閣部長,若您……,将來您來法國定會受到隆重的接待。”

總結:不給他過,以後你不用來法國了。誰料愛因斯坦讀完後,馬上予以了高度評價,稱德布羅意“揭開了大幕的一角”。整個物理學界在聽到愛因斯坦的評論後大吃一驚,這才開始全面關注德布羅意的工作。德布羅意順利畢業……稍後,另一物理巨神薛定谔,見此論文後閉關一年,悟出傳說中的頂級絕學——《波動力學》。

德布羅意因這篇論文所闡述的觀點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薛定谔憑借德布羅意的這篇論文對量子力學作出了傑出貢獻,從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講師一躍成為了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可以說,一篇 1 頁紙的博士論文成就 2 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可謂前無古人,估計也是後無來者。由此看來,最牛 b 的論文不必象張五常那樣連載,一頁 A4 紙足矣。不過我想德布羅意要是在中國讀博士就慘了,論文因為字數太少,根本連答辯的資格都沒有。不得不說兩句:德布羅意幼年即失去雙親,被他的哥哥莫裡斯公爵(也是一名傑出的物理學家)一手養大的,在他 1924 年的著名博士論文之前一年,德布羅意就已連續發表三篇論文提出物質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論文是幾頁紙,這個我還沒考證過。

關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藝,會 4 種語言,出過詩集。另外他于 1944 年出版的《生命是什麼》,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學家轉向生物學研究。其中包括後來雙螺旋的發現者沃森和克裡克。所以說,這幫牛人并不一定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傳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單純的歸結為偶然的因素。正所謂:牛者恒牛。

▋第一牛博士論文

其實以上四個例子,雖然非常值得人敬佩,但是,我以為最牛的博士論文與博士論文答辯及博士論文發表都應該是維特根斯坦。

維特根斯坦甚至還沒有取得任何學位前,已經是世界著名的劍橋大學學術界公認的學術思想界的領袖人物。維特根斯坦的學士論文是他的老師,具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大人物劍橋教授摩爾先生與維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時,随手記錄下來的維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語。在向劍橋申請學士學位時,因為行文不夠規範,而被學校的學位委員會拒絕,摩爾先生利用自己的學術權威地位再三為學生的這個學士學位去跑腿,終于成功。

維特根斯坦的博士論文是在一次大戰時,在戰營裡寫成的,僅數萬字。叫《邏輯哲學導論》,出版時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為當時沒有人能夠讀懂他的這部天書,因此出版商找到他的老師羅素,羅素自告奮勇,成為這部書出版的策劃人,并且自以為是地為這部書寫了洋洋灑灑的序言。書終于出版了,但是卻遭到的是學生維特根斯坦的一頓痛罵。說羅素根本就沒有讀懂他的論文。在那裡瞎寫一氣。羅素聽了沒有脾氣,也不後悔自己的行為,天才人物就有這樣的個性。

維特根斯坦的劍橋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成員是由三個國際學術大師組成的:羅素、摩爾、魏斯曼。三個人在答辯前一直漫無邊際地讨論着維特根斯坦的博士論文裡的問題。時間很長了,還沒有哪個敢開口問博士生維特根斯坦一個學術問題。這時羅素開口了,他轉向摩爾說:“繼續,你必須問他幾個問題,你是教授。”摩爾表示還沒有弄懂維特根斯坦的問題,這時維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爾與羅素面前,拍拍他們的肩膀,笑着說:“不要擔心,你們永遠都弄不懂這些問題的。”博士論文答辯就以這樣的方式通過了。

世界上還有那個大學如此寬容?還有哪個博士導師如此大量?還有哪個博士生是如此天才?但是,這是需要有一種土壤的,這就是文化、制度與學術思想的土壤。以中國的學術土壤與環境,即使有維特根斯坦式的天才,恐怕不是博士畢業,而是可能連小學能否讀完都會是很難預測的事情。一個特别牛皮的天才不是偶然形成的。那是那樣的氣候,那樣的土壤,那樣的種子下生長出來的那樣一種奇珍異寶。

附錄2:陳奎孚:德布羅意論文隻有一頁?

前幾年,中文網絡上流傳一個對“民科”很有雞血效果的段子:德布羅意的博士論文隻有千把字,一張A4紙。這很對民科的胃口:既然一頁A4紙能弄個諾貝爾獎,我弄個稍微長點,興許真撞上大獎。

可惜,這是癡人說夢!德布羅意博士論文正式發表于Ann.Phys.下面是檢索信息的截屏:

注意Page(s)是從22-128,是128-22 1=107(頁),不是一頁!!!

這是文章的首頁(全文的英文翻譯可以向文後的郵箱索取):

德布羅意于1892年8月15日出生在塞納一個貴族家庭。逝世于1987年3月19日(41年前的今天)。1960年承襲為第七代德布羅意公爵。終身未婚。

德布羅意的第一個學位确實是曆史學,但其實他從18歲就開始在巴黎大學學習理論物理。隻是貴族家庭的後代有從政的優勢,所以學物理的同時也學習曆史,并于1909年獲得曆史學位。

他的哥哥(M·德布羅意)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擁有設備精良的私人實驗。從哥哥那裡,它知道了普朗克和愛因斯坦關于量子方面故事,對此問題着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布羅意在軍隊服役,被分配到無線電台工作,與電磁波有親密接觸。

1919年,德布羅意在一戰後,重新回到他哥哥的實驗室研究X射線,并對X射線時而象波動、時而象粒子的奇妙性質感興趣。為了找到理論解釋,德布羅意重新開始研究理論物理,特别是關于當前剛剛興起的量子力學。

1923年9月和10月,德布羅意發表了三篇關于物質波的論文(現在叫小論文),創立了物質波理論。之後才是他的大論文《量子理論的研究》,1924年11月答辯通過,獲得博士學位。此時32歲(國内很多博士26歲就畢業了)。當然5年後,1929年就赢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比較快。

總之,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成功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持續的積累。指望天上掉餡餅的人,即使餡餅掉在你眼前,你也不認得是餡餅。現代科學研究并非刀耕火種年代,容易撿的麥穗都讓人撿走了。沒有足夠的積累,就像“民科”那樣吹來吹去,終究是浪費生命。

領略不了物質波,就看大自然的水波吧!春天到了,出來看水波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